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特殊教育論文 >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與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4 08:04

  本文關鍵詞: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與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研究是在目前全國普遍展開農民教育活動的背景下,通過使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結構式訪問法,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對農民教育培訓活動的現(xiàn)狀、效果進行的一次深入了解,意在揭示農民教育培訓在推進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同時也探索不同性別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狀況,以期為進一步展開農民教育培訓活動、促進農村發(fā)展提供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建議。 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當代農民教育培訓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一、參與農民教育的農民在受教育水平上高于未參與者,在年齡上低于未參與者;二、農民教育培訓的資源更多地傾向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尤其是從事第一產業(yè)的女性農民,接受農民教育的比例很低;三、農民所參加的主要是時間持續(xù)在3天以內、零花費和就近生產場所的教育培訓,尤其是女性,明顯更多地接受參與時間短、形式為“一事一訓”、集中在其住所所在地附近的培訓;四、目前,作為教育培訓主要主辦方的學校、政府和企業(yè)在接納不同性別的學員上有很大差別。 其次,農民普遍有接受教育培訓的需求,然而男性和女性有一定的差異,不論是在對培訓的形式、時間長短、所需花費還是內容等方面要求都有明顯的不同。相對于男性農民,女性農民愿意接受教育培訓的比例低;對培訓形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下鄉(xiāng)指導”和“現(xiàn)場實習”;對培訓內容的要求主要是操作性強、理論內容少,并且集中在風險小、穩(wěn)定性強的生產領域;對時間要求更多的選擇3天以內;在地點和花費上局限性強,主要集中在本村或鄰村和零花費上。 再次,農民教育對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確實起到較大積極作用,尤其是在作為實現(xiàn)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主體的女性身上,影響較男性更大。首先,農村經濟發(fā)展方面,農民教育對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產生了積極影響,種植業(yè)正在朝著優(yōu)化結構的方向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結構也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尤其是在女性農民參加過教育培訓的家庭生產結構中,農業(yè)生產結構優(yōu)化的傾向更加明顯;并且,在有成員接受過農民教育的家庭中,認為農業(yè)收入在過去的三年中明顯增長的比例高于沒有成員接受過農民教育的家庭,尤其是在有女性接受過農民教育培訓的家庭中,這一比例更是遠高于沒有女性成員接受過農民教育的家庭;其次,農村民主發(fā)展方面,接受過農民教育的人比沒有接受過農民教育的人對本村民主選舉和村務公開的認可程度要高得多,尤其在女性當中,接受農民教育對她們在民主選舉和村務公開的看法方面有顯著影響;再次,在社會發(fā)展方面,農民教育也有積極的影響,如接受過農民教育的農民更加廣泛的參與到各種社會組織中,家庭勞動分工和關系上趨向完善和諧。
【關鍵詞】:農民教育培訓 社會性別視角 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72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研究概述9-16
  • 1.1 選題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義10
  • 1.3 研究綜述10-13
  • 1.3.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0-11
  • 1.3.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1-13
  • 1.4 研究思路13-16
  • 1.4.1 理論依據13-14
  • 1.4.2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個人及家庭基本信息16-22
  • 2.1 基本信息描述16-22
  • 2.1.1 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16-19
  • 2.1.2 農民從事不同產業(yè)的比例19-20
  • 2.1.3 家庭經營規(guī)模20-21
  • 2.1.4 家庭收入狀況21-22
  • 第三章 農民教育現(xiàn)狀及需求的性別比較22-37
  • 3.1 農民教育的概念22
  • 3.2 農民教育的現(xiàn)狀22-31
  • 3.2.1 接受教育的農民層次結構23-26
  • 3.2.2 農民參加教育的時間與頻次26-27
  • 3.2.3 參加教育培訓的目的27-28
  • 3.2.4 教育培訓地點與主辦方28-29
  • 3.2.5 教育培訓內容與層次29-31
  • 3.2.6 零費用與高評價31
  • 3.3 未參加農民教育者的情況31-33
  • 3.3.1 生產知識的獲得31-32
  • 3.3.2 教育培訓知識的傳遞32
  • 3.3.3 教育培訓內容傳遞的方式32-33
  • 3.4 參與教育培訓的需求33-37
  • 3.4.1 不愿意參加的原因33
  • 3.4.2 方式的需求33-34
  • 3.4.3 時間、地點的要求34
  • 3.4.4 內容的要求34-35
  • 3.4.5 費用的預期35-36
  • 3.4.6 對教育培訓的反饋及意見36-37
  • 第四章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37-45
  • 4.1 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37
  • 4.2 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內容37-45
  • 4.2.1 經濟發(fā)展37-40
  • 4.2.2 民主發(fā)展40-41
  • 4.2.3 社會發(fā)展41-45
  • 第五章 農民教育對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的性別分析45-55
  • 5.1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影響45-50
  • 5.1.1 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45-47
  • 5.1.2 農民經濟收入的變化47-50
  • 5.2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對民主發(fā)展的影響50-52
  • 5.2.1 農民對民主選舉認可的程度50-51
  • 5.2.2 農民對村務公開的知曉程度51-52
  • 5.3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對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影響52-53
  • 5.3.1 農民的社會關系網絡52
  • 5.3.2 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變化52-53
  • 5.4 小結:社會性別視角下的理論解釋53-55
  • 第六章 對策和建議55-57
  • 6.1 推行農民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公平和效益關系的處理55
  • 6.2 按需進行教育培訓55-56
  • 6.3 以女性的發(fā)展促進農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56-57
  • 參考文獻57-59
  • 致謝59-60
  • 作者簡介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不凡之舉[J];成人教育;1991年Z2期

2 周份印;農民教育辦學中幾個問題的瑣議[J];成人教育;1983年03期

3 高學鏞;農民教育結構問題的商討[J];成人教育;1984年03期

4 ;木蘭縣改革農民教育管理體制[J];成人教育;1984年06期

5 李耀國;提高農民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芻議[J];寧夏社會科學;1985年04期

6 廖能宏;發(fā)達國家是如何重視農民教育的[J];成人教育;1994年07期

7 唐美健;農民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在北京舉行[J];農民科技培訓;2005年12期

8 丁柏生;省教育廳召開農民教育研究會[J];安徽教育;1981年10期

9 ;農民教育娶適應農村發(fā)展的需要[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4年11期

10 劉金祥;;勇闖“三關”——記訥河縣巨合鄉(xiāng)農民教育專職干部蔡鳳云[J];成人教育;1988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金金;;農民教育與區(qū)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以山東省濰坊市為例[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高莉娟;;“關愛女孩行動”的社會性別視角——基于社會性別干預項目實施的經驗及建議[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龍曉添;;從社會性別視角看“剩女”現(xiàn)象[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林曉珊;;身體流動與性別不平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車消費[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譚琳;;全球化為男女平等和諧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社會發(fā)展與文明對話”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鄧翠香;;關于加強農民教育的思考[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7 ;北京市農民教育戰(zhàn)略研究報告[A];北京市農民教育研究報告[C];2001年

8 郅玉玲;;社會性別視角中的農村老年人貧困問題研究——浙西山區(qū)的個案分析[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譚穎;徐娟娟;王波;朱啟臻;;影響農民教育效果的幾種傾向[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李水山;黃長春;李國杰;;我國農民教育的研究歷程與主要成果[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浩;農民教育消費負擔較重[N];人民日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馬暉;李成貴:農民教育應納入本輪教改[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

3 中共龍山縣委書記 張才金;進一步強化農民教育 不斷提高農民素質[N];團結報;2010年

4 省三農研究會調查組;“三萬”活動以后抓什么[N];湖北日報;2011年

5 ;農民教育要破“三難”[N];福建日報;2003年

6 安徽省金寨縣國土資源局 陳思炳;農民教育要走出六個誤區(qū)[N];經濟日報.農村版;2004年

7 劉紹輝 本報記者 劉家琴;昌平“農民教育大講堂”辦到村民家門口[N];農民日報;2009年

8 農業(yè)部農民科技培訓中心;農民教育要“兩手抓”[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林菲;農民教育“零距離”[N];農民日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于洪光 通訊員 祁曉 劉濤;做好農民教育這道必答題[N];農民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曉林;中國近代農民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2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林克顯;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福建農民教育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年

4 謝寶利;現(xiàn)代化視閾下中國共產黨農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再思考(1921-1966)[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嵇景濤;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年

6 儲誠煒;新中國農民教育發(fā)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7 劉兆博;中國農民教育與收入關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王利娟;社會轉型期城郊農民教育投入行為選擇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王一濤;農民的社會流動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彭希林;新農村建設中培養(yǎng)新型農民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俐俐;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與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2 關云龍;農民教育對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影響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3 徐瑞;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民教育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胡燕平;論農民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5 王仁報;新農村建設中后繼農民教育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6 張亮;農村城鎮(zhèn)化中的農民教育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1年

7 陳偉;社會主義新農村視野下的農民教育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1年

8 王玉潔;天津市農民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金金;農民教育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1年

10 董永奇;廣東省農民教育問題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民教育與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381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32381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8f2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