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特殊教育論文 >

武漢市中小學生親子溝通狀況及其與生活質量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9-02-14 16:18
【摘要】:目的了解武漢市中小學生親子溝通效果狀況及生活質量,為探討親子溝通效果與生活質量的關系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分層隨機抽取武漢市850名中小學生及其父母,采用親子溝通效果問卷、生活質量問卷進行調查。結果母親教育程度越高,親子溝通效果更具優(yōu)勢,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母親在溝通效果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小學學歷的母親(F=3.150,P0.05)。父、母自我評價溝通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孩子評價母親在溝通效果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父親,父、母對溝通效果自我評價顯著高于孩子(t值分別為3.383,6.528,P值均0.01)。不同學段學生親子溝通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小學生親子溝通效果的得分顯著高于中學生(F值分別為22.85,16.51,P值均0.01)。父、母的親子溝通效果與父、母親生活質量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422,0.221,P值均0.01)。結論父母教育程度、學段等因素影響親子溝通效果;親子溝通效果越好,父、母親生活質量得分越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850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Wuha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effect questionnaire an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mother's education,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e score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mothers with undergraduate degree and ab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others wit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effect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t = 3.383, 6.528, respectively). The score of child evaluation on communication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that of father and mot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 (t = 3.383, 6.528, respectively). P = 0.01). The score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a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 = 22.85, 16.51, P = 0.01).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ther and mother (r = 0.422 鹵0.221, P = 0.01). Conclusio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s influenced by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school level, and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s, the higher 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of father and mother is.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武漢外國語學校;
【基金】: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2008A178)
【分類號】:G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吳漢榮;劉普林;蒙衡;;兒少生活質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及全國常模的制定[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年01期

2 方曉義,林丹華,孫莉,房超;親子溝通類型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01期

3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4 池麗萍;;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理論、工具及在小學生中的應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2期

5 辛自強,陳詩芳,俞國良;小學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年01期

6 王爭艷,雷靂,劉紅云;親子溝通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兼及普通學校和工讀學校的比較[J];心理科學;2004年05期

7 方曉義,鄭宇,林丹華;家庭諸因素與初中生吸煙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1年03期

8 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系統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然;改善初中生親子溝通狀況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崇德;陳英和;;中國發(fā)展心理學30年的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王建平;李董平;張衛(wèi);;家庭經濟困難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應對效能的補償、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鄒泓;余益兵;周暉;劉艷;;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評估的理論模型建構與驗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劉建萍;;青少年問題行為相關研究綜述[J];才智;2010年34期

5 胡利娜;馬靖芳;武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7期

6 雷鳴;呂建國;;運用投射技術解讀學齡兒童的家庭功能狀況——投射性繪畫測驗的案例解析[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梁淑華;;青少年吸煙行為與干預模式的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9 劉新顏;關善玲;馮本才;范曉紅;郭潔;;語文學困生與學優(yōu)生閱讀理解監(jiān)控的發(fā)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3期

10 辛明靜;;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孤獨求敗者”的輔導策略[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潘孝斌;路勝男;;進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調查與分析——基于對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實地調查[A];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30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瑩;陳清剛;趙松雪;鄒宏濤;;青少年心理門診患者家庭功能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江洪;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神經遞質、微量元素水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王丹;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家庭功能、認知性情緒調節(jié)策略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佳;兒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適應模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高麗;中小學生自我調節(jié)特點及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隋雪;學習困難生閱讀過程的眼動特征[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7 許思安;漢族、壯族、蒙族、納西族人格結構的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9年

9 傅一笑;基于雙生子的兒童個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過五種感覺通道的交流現象初探[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王美萍;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聯系: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紅梅;蒙漢父母教育價值觀、教養(yǎng)方式與小學生人格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靜;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自尊及人際信任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景睿;城區(qū)小學生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D];濰坊醫(yī)學院;2009年

4 張慶華;高中生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與家庭功能、學校人際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濤;初中學困生情緒表達和調節(jié)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顏華平;中小學學業(yè)不良學生的友誼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珊;中度智障兒童家庭功能及與其適應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東艷;初中生問題行為與親子溝通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耐煩;初中生人際交往與自我概念關系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10 費濤;大學生人際困擾與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蒙衡,吳漢榮;兒童生活質量評價的方法學問題[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0年01期

2 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吳漢榮,蒙衡;學習障礙兒童生活質量的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0年04期

4 方曉義,林丹華,孫莉,房超;親子溝通類型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01期

5 方曉義;戴麗瓊;房超;鄧林園;;親子溝通問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3期

6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7 方曉義;母親依戀、父母監(jiān)控與青少年的吸煙、飲酒行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5年03期

8 方曉義,鄭宇;初中生父母撫養(yǎng)方式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年04期

9 方曉義,董奇;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親子沖突[J];心理科學;1998年02期

10 王爭艷,劉紅云,雷靂,張雷;家庭親子溝通與兒童發(fā)展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銀柱;;家有兒女[J];生活教育;2009年10期

2 孫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學生家庭溝通模式與應對方式和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2期

3 陳輝;;心靈圖畫助我解讀親子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4期

4 武海鳴;吳瑩;;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面臨的問題及調適[J];今日科苑;2011年02期

5 李靜;;良好的親子關系,語言溝通最重要[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09期

6 劉世清,全莉娟;少一份嘮叨 多一份溝通[J];中華家教;2003年09期

7 王楠;;現代青少年親子關系產生沖突的原因及解決策略[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1期

8 徐岫茹;;學會尊重 善于溝通[J];家庭教育(中小學家長);2002年Z1期

9 吳玲;親子關系結構下的家長教養(yǎng)方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王麗萍,汪玲,譚暉,安愛華,彭寧寧;上海市中學生生活質量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琨;;如何改善親子關系[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2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長[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胡睿;侯玉波;;親子關系、教養(yǎng)方式和思維方式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美萍;張文新;;父母教養(yǎng)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權威觀/行為自主期望與親子關系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福建省福鼎市聯合課題研究組;;加快發(fā)展老年教育 提高老年生活質量[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陶德清;;社會和諧氛圍的調查研究報告[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王洪;;空椅技術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應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一兵;;建立現代親子關系是當好21世紀父母的基本功[A];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四屆年會資料匯編[C];2001年

9 樊怡春;;建立和睦親子關系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辛秀紅;;青少年期的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蘇軍;讓祖輩投資“親情”合適嗎[N];文匯報;2010年

2 沈慧婷 本報記者 丁秀偉;教育孩子只允許有一種聲音[N];中國婦女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艾謙 實習記者 李雪;親子關系并非無解方程[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4 主持人 程熳;讓暑假充滿天倫之樂[N];黃石日報;2010年

5 楊易;從親子關系緊張看責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郝衛(wèi)江;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N];中國婦女報;2010年

7 王玉;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孩子成長[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李杰斌;帶孩子是人生最大的挑戰(zhàn)?[N];桂林日報;2007年

9 鄭世艷;農村親子關系亟待關注[N];中國社會報;2007年

10 特約撰稿 朱虹;父母為什么被孩子關在心門之外[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2 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玉梅;在京朝鮮族父母育兒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秋鳳;親子教育對不良親子關系的調適[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2 呂芳;小學低年級親子閱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小先;父母教養(yǎng)觀念、親子關系與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相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園園;非農化背景下農村親子關系變遷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5 陸文婧;上海、釜山兩地幼兒關系自我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袁曦;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分析:基于杭州市學齡前兒童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趙婷婷;幼兒期親子關系的類型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東;當前我國家庭親子沖突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許曉楠;聾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t 娜;親子關系中的積極錯覺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24223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24223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e3a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