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教學中研究型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探索
本文關鍵詞:生物學教學中研究型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探索
更多相關文章: 研究型教學 創(chuàng)新能力 生物學 教學改革
【摘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是中國高校的教學目的之一,實現(xiàn)這一目的需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為此,許多學者引入了西方的研究型教學理念,并討論了這種教學理念對新時代教學改革的意義,但仍然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上,幾乎沒有提出對課堂教學有實用價值的研究型教學方法和具體內容。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遺傳學教學實踐和經驗,結合目前大學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師主導型授課模式,提出了適合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比較全面而具體的研究型教學內容和評估方法,認為研究型教學法至少應包含7個方面的措施:(1)講述科研歷史,學習提出科學問題的技巧;(2)重演實驗過程,學習解決科學問題的研究技巧;(3)分析實驗結果,學習從結果推出科學結論;(4)設計虛擬實驗,學習立項組織科研;(5)偵探斷案式的講課方式,學習科學探秘的邏輯;(6)引導學生閱讀,學習查閱文獻與梳理和總結研究進展的能力;(7)因材施教,提前單獨培養(yǎng)優(yōu)秀本科生。此外本文還討論了在課程考試中如何考察研究型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系;
【關鍵詞】: 研究型教學 創(chuàng)新能力 生物學 教學改革
【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聯(lián)合課題(編號:20121501110001) 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2MS0401)資助
【分類號】:Q-4;G642
【正文快照】: 當今中國的綜合性大學都把建立研究型大學作為辦學目標,體現(xiàn)了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高等教育中科研與教學是相互依賴與相互促進的關系,即科研創(chuàng)造知識,教學傳播知識并為科研培養(yǎng)人才。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研究型創(chuàng)新性人才,強調其軟硬件的研究能力,并設立了一系列量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金發(fā),王國雄,何炎明,戚康標,馮冬茹,劉兵;創(chuàng)建“開放式、研究性”課程教學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1期
2 張寶珠,陳德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4期
3 劉冰;陳厚;倪文莉;;以科學本質為基礎的研究型教學新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4 邢萬金;莫日根;蘇慧敏;;遺傳學教學內容中與其他課程重疊部分的處理[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年02期
5 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學研究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陳侃;丁妍;王穎;;研究型教學的行為分析——基于復旦大學的課堂教學觀察[J];復旦教育論壇;2012年04期
7 邢萬金;趙宇航;任仕超;包曉紅;;紅色熒光蛋白DsRed2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和觀察及其在本科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8 邢萬金;扈廷茂;;本科基因工程大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和體會[J];生物學通報;2007年02期
9 邢萬金;莫日根;蘇慧敏;扈廷茂;;遺傳學雙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體會[J];生物學雜志;2011年04期
10 邢萬金;莫日根;蘇慧敏;;淺議遺傳學教學改革[J];生物學雜志;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輝;潘瑤;陳奇;;提高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教改嘗試[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2 白羽;申寧;;耐熱木聚糖酶xynB_(64)和紅色熒光蛋白Dsred2的融合表達及其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7期
3 周春華;;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專業(yè)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才智;2011年02期
4 邵紅偉;黃樹林;;生物制藥專業(yè)本科生《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的改革與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5 葉漢英;李洪斌;馬玉琦;張少剛;;遠程成人高職教育“導、學、環(huán)境”三維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實踐[J];成人高教學刊;2007年01期
6 張亞惠;萬令斌;;開放教育英語教學方法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董偉欣;張月辰;張迎迎;;DsRED紅色熒光蛋白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和表達[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劉慶平;王仁軍;宋梅;;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與實現(xiàn)[J];大連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9 蒙妍;陳燕;;高師舞蹈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建構[J];大眾文藝;2010年06期
10 歐雅洪;論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學生虛擬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穎;吳道澄;;曼徹斯特大學生命科學院實驗教學體系介紹和分析[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2 劉健;孫國榮;;高職生物類專業(yè)《遺傳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3 楊聯(lián);蔡原;吳建平;;《動物遺傳學》課程教學體系優(yōu)化與實踐[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4 何麗君;逯曉萍;;農業(yè)院校遺傳學教學模式改革與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yǎng)[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5 劉宗華;;從變異的來源談遺傳學課程體系[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6 孫冬琳;陳峰;金焰;于e,
本文編號:6220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2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