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wǎng)與大學生社會化偏差
發(fā)布時間:2020-04-22 05:44
【摘要】: 隨著網(wǎng)絡的日益普及,作為網(wǎng)絡主體之一的大學生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將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社會學從理論上作出新的闡釋,給出符合時代特點的回答。 從涂爾干、米德以來,社會化理論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形成了相當完整與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成為社會學中的一大支柱性理論范式。而對于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的社會化問題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已有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在這些成果中對于網(wǎng)絡這種新興媒介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問題也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并產生了一些很有理論價值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不過,從偏差行為理論出發(fā)對網(wǎng)絡與大學生社會化關系進行系統(tǒng)理論闡述的還不多見。本文作為一個嘗試,就試圖將西方社會學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偏差行為理論引入對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研究,通過對大學生這一特定青年階層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偏差行為的系統(tǒng)考察,來探究了這些偏差行為得以產生的社會原因和個體心理原因,并力圖從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個體四個方面提出了防止與糾正偏差的幾個對策性建議。 所謂偏差行為,一般意義來講,就是指偏離了一定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在社會學上對偏差行為(deviance behavior)理解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種是廣義的理解,是指在一社會或社會環(huán)境內與被認為正常的或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相背離的一切社會行為,它既包括違法、犯罪這類對社會或他人有危害的行為,也包括不一定具有破壞性但又是與眾不同的行為。比如同性戀、自閉等等。還有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就是個體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因而衍生有違甚至破壞社會規(guī)范的偏畸行為(主要是指違法或犯罪行為)。本文主要是采用廣義的偏差行為的定義,研究的是一種偏 WP=53 離行為,而非犯罪失范行為。 在社會學史上,對于偏差行為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產生了一系列非常有影響的偏差行為理論。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當社會急劇變遷,經濟急速上揚或跌落時,整體的秩序都會遭到干擾,導致社會規(guī)范失效,人們變得迷惑,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美國社會學家墨頓(Robert K. Merton)也認為,社會問題之所以產生,并不完全是由于價值沖突的結果,也不一定是社會解組所造成,而是社會對其成員所提供的達到目標的機會不均等的結果。在芝加哥學派中對偏差行為理論影響較大的是埃德溫·H·蘇德蘭,他認為在偏差行為的形成過程中,社會解組雖然有其影響力存在,但偏差行為并不是由社會解組直接造成的。他強調應從社會化的觀點來看待偏差行為,人們是通過與“偏差行為者”模式的結合之后才學習到偏差行為的。默頓與蘇德蘭這兩種觀點的結合,即構成了西方社會學中偏差行為理論的主要內容構架,也成為本項研究的重要理論資源。 本文認為,網(wǎng)絡不僅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和社會的轉型,而且培育出一種更加自由、充滿活力的青年型文化。大學生利用網(wǎng)絡進行學習與生活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社會化,完成社會角色由學生到社會公民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網(wǎng)絡因素的參與,使得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變得更加復雜,網(wǎng)絡已成為繼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和大眾傳媒之后又一個對大學生社會化產生重要影響的主導因素。一方面,網(wǎng)絡對大學生的社會化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網(wǎng)絡的負面效應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突出表現(xiàn)出來,帶來了許多網(wǎng)絡時代較為特殊的偏差行為。 在網(wǎng)絡時代大學生社會化中的偏差行為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由于沉溺上網(wǎng)而產生對于網(wǎng)絡的過分依賴,形成病態(tài)的雙重人格,第二種是由于 WP=54 網(wǎng)絡的無限制的自由和匿名特征而導致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弱化,行為呈現(xiàn)粗俗化傾向,有的甚至做出網(wǎng)上欺詐、性侵犯等違法、犯罪行為。第三種就是由于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造成大學生在現(xiàn)實交往中出現(xiàn)障礙,疏離感與孤獨感加深。 本文運用墨頓和蘇德蘭的偏差理論,分析了產生這些偏差行為的深層的社會因素與個體的心理原因,認為首先是網(wǎng)絡帶來的全球化產生了吉登斯所說的“時空分延”,導致了文化與價值觀的不確定性,在大學生的思想中引起了分裂與混亂,從而引發(fā)出一系列的偏差行為。其次是由于目前國內急劇的社會轉型引起大學生在信仰、目標和情緒等方面的失衡,容易發(fā)生“迷亂”,產生偏差行為。從大學生個體的成長來說,由于網(wǎng)絡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張揚自我、釋放心理壓力的空間,大學生本身又缺乏自我約束,所以就會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 偏差理論認為防止與糾正偏差的最佳途徑就是重新社會化。就此提出四點對策:一是從社會控制角度來說,就是要健全網(wǎng)絡制度體系,改進網(wǎng)絡技術,用一系列公共的行為準則來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wǎng)絡行為,防患于未然;二是從教育觀念角度來說,就是要構建互動式教育方式,讓教育回歸于對人性的關懷;三是從家庭環(huán)境角度來說,就是要讓父母保持開放心態(tài),既哺育孩子以文化,又能接受孩子的“反喻文化”,在良性互動中使大學生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進程。四是從大學生自身應加強自律,實現(xiàn)理性自覺。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G645
本文編號:2636216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G645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冬梅;雷靂;鄒泓;;青少年網(wǎng)上偏差行為的特點與研究展望[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解南;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問題與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陳小燕;網(wǎng)絡下載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梁支宏;涉網(wǎng)大學生主體性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4 許曉輝;河北省省會高校大學生社會化現(xiàn)狀調查與教育對策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362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3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