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學習結果評價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顯;;美國的社區(qū)學院[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年04期
2 鄒文;;美國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背景[J];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11期
3 李鴻江;;借鑒,吸收,創(chuàng)新,致用──對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與現狀的幾點思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年05期
4 高迎爽;王者鶴;;美國大學學分制發(fā)展成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年03期
5 柴晉芳;;美國高校兼職教師的聘用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肖紹聰;;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政策的發(fā)展[J];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7 楊倩;;美國高等教育的捐贈及其啟示[J];紡織教育;2009年03期
8 陳京;;試論美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革及其影響因素[J];江蘇高教;2009年05期
9 徐偉;郭素芳;李建楠;;普通高等學?荚嚬芾砀镄碌乃伎肌梃b美國高等教育考試管理制度[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02期
10 楊麗君;;美國大學教師聘任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武毅英;朱淑華;;美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的特征、原因及啟示[A];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尹超;;美國高等教育行政干預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3 何曉雷;;美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研究[A];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田聯進;;美國高等教育制度歷史發(fā)展邏輯探尋[A];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眭依凡;;大學理念建構及其現實問題思考[A];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馮翠玲;;美國高校管理探析及其啟示[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廈門大學高教所 李斌琴 廖仲毛;美國高等教育特點及啟示[N];中國服飾報;2005年
2 戴正宗 編譯;高成本讓美國高等教育失去競爭優(yōu)勢[N];中國財經報;2011年
3 薛涌;美國高等教育的現實人生[N];中國會計報;2011年
4 李開復;透視美國高等教育(一)[N];科技日報;2004年
5 李開復;透視美國高等教育(二)[N];科技日報;2004年
6 ;透視美國高等教育(四)[N];科技日報;2004年
7 李開復;透視美國高等教育(三)[N];科技日報;2004年
8 ;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N];國際商報;2007年
9 弗蘭克·羅茲;一位大學校長眼中的美國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薛涌;哈佛“富貴病”挑戰(zhàn)美國高等教育[N];東方早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保星;南北戰(zhàn)爭至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8年
2 楊紅霞;營利性高等學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寶岐;耶魯大學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蔡國春;美國院校研究的性質與功能及其借鑒[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徐丹;克拉克·克爾的高等教育實踐與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6 齊澤旭;新制度經濟學視野下美國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楊少琳;法國學位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姚加惠;高等教育學制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9 任鋼建;美國社區(qū)學院升學與就業(yè)雙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魏小琳;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發(fā)展的價值和路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銀霞;美國社區(qū)學院兼職教師隊伍發(fā)展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2 孔令帥;當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3 蘇曼虹;美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羅莉莉;美國高等教育“成人化”現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5 王銳英;教育公平理論及其在戰(zhàn)后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紅艷;美國私立大學籌資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謝麗梅;殖民地時期美國的高等教育(1636—1769)[D];內蒙古大學;2005年
8 王芳;美國州立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9 包敏丹;戰(zhàn)后美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艷;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539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5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