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筑教育比較研究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undergraduat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school system,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find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作者單位】: 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分類號】:G649.1;TU-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建民;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畢業(yè)生?——我國建筑教育問題談[J];時代建筑;2001年S1期
2 蓋瑞·哈克,李華東;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區(qū)主義——建筑教育中的全球化思考[J];建筑學報;2004年02期
3 繆樸;什么是同濟精神?——論重新引進現(xiàn)代主義建筑教育[J];時代建筑;2004年06期
4 高巖;英國建筑教育體制下的倫敦建筑聯(lián)盟學院[J];世界建筑;2005年09期
5 何坤靈;;對我國建筑教育的反思[J];華中建筑;1990年02期
6 鮑家聲;第三屆全國高校建筑學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暨華人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紀要[J];建筑學報;2001年02期
7 六角鬼丈;胡惠琴;;建筑教育的特征與未來——藝術系的建筑教育特征[J];建筑學報;2008年02期
8 荊其敏;;淺談美國的建筑教育[J];新建筑;1987年04期
9 高亦蘭;我國建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J];建筑學報;1992年09期
10 羅斯·米勒;常鐘雋;;保羅·魯?shù)婪蛘劷ㄖ㘚J];新建筑;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順寶;程文p<;李愛群;;TLD裝置風振控制實用設計計算及比較[A];第七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8年
2 盛潔;袁圣明;;深圳市中心商業(yè)區(qū)城市空間形態(tài)比較研究[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吳賀林;;玻璃鋼夾砂管道與鋼筋混凝土管道在城市排水系統(tǒng)中的應用比較[A];第十五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聶國雋;錢若軍;;空間桿系結構彈塑性分析方法的比較——增量切線剛度法與數(shù)學規(guī)劃法[A];第十屆空間結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5 陳明;安淑華;;淺談評估體會——對比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評估與土木工程專業(yè)教育評估[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8年
6 郭子雄;呂西林;;國際上主要抗震規(guī)范的設計反應譜比較[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9年
7 聶建國;陶慕軒;樊健生;王衛(wèi)東;;鋼-混凝土簡支組合梁和連續(xù)組合梁的技術經(jīng)濟性能比較[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一次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雅晶;靖向陽;龐爾萍;;關于包頭地區(qū)居民采用不同采暖方式費用比較[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城市燃氣分會輸配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韓麗瑩;王云才;;本科工學與農學風景園林專業(yè)教育課程體系比較[A];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施飛;陳宏;徐漢元;劉正元;陸祥生;;門式拱架輕型房屋鋼結構及其應用[A];鋼結構工程研究(四)——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2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實習記者 王維敏;中國須對建筑教育進行改革[N];中華建筑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王維敏;合作創(chuàng)新 建筑教育實現(xiàn)國際化[N];中華建筑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李芳芳;社會需求與社會責任為重[N];建筑時報;2010年
4 李東禧邋唐旭;走向綜合性建筑教育[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5 王濤;美術院校建筑學的拓疆之路[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劉穎;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的探索之路[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李佳;"海歸"設計師帶回了什么?[N];中華建筑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王維敏;微基金點亮未來建筑人才的國際合作之路[N];中華建筑報;2010年
9 見習記者 金城;打造大類平臺 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N];建筑時報;2010年
10 史軒;為新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建筑系[N];新清華;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鋒;現(xiàn)代建筑教育在中國(1920s-1980s)[D];同濟大學;2006年
2 戴路;經(jīng)濟轉型時期建筑文化震蕩現(xiàn)象五題[D];天津大學;2004年
3 張晟;京津冀地區(qū)土木工學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4 路中康;民國時期建筑師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Mozahim Mohammed Mustafa(莫扎西姆);建筑設計課教學比較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6 張向煒;新時期中國建筑思想論題[D];天津大學;2008年
7 李偉;建筑創(chuàng)作中超越物質性層面的非物質觀[D];天津大學;2007年
8 沈康;從觀念到實踐—西方近現(xiàn)代建筑的視覺文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10 謝璇;1937-1949年重慶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妍;高校學生公寓給水排水工程計算方法探討[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馮媛媛;揚州園林的“秀”與“雄”[D];蘇州大學;2007年
3 劉樹;上海郊區(qū)傳統(tǒng)水鄉(xiāng)風貌與現(xiàn)狀風貌的特征比較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4 李娜;喬家大院建筑風格的美學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晶晶;新型給排水管道技術經(jīng)濟比較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5年
6 唐燕;中國園林和伊斯蘭園林的比較與啟示[D];福建農林大學;2006年
7 陳俊;基于自評報告(04-08年度)的理工院校建筑教育資源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8 王云騰;建筑史與建筑教育[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2年
9 張琳琳;從五十年的從教歷程探其地域性建筑教育思想[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10 栗達;朝花朝拾[D];天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032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0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