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巴赫發(fā)展中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思想及其中國意義
本文選題:阿特巴赫 + 發(fā)展中國家。 參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摘要】:如何建成高水平大學并與世界學術(shù)系統(tǒng)對接,是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和促進綜合國力提升的關(guān)鍵問題。美國學者、國際知名的比較高等教育學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有關(guān)發(fā)展中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思想主要包括:基于多樣化院校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建來重點選擇和發(fā)展高水平大學是全球化背景下發(fā)展中國家亟需解決的高等教育問題;正視歷史與尊重本國現(xiàn)實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在借鑒發(fā)達國家先進經(jīng)驗的同時致力于本土化創(chuàng)新與改造是發(fā)展中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基本途徑;研究經(jīng)費不足、市場商業(yè)主義影響、學術(shù)自由受限以及學術(shù)腐敗蔓延是當前阻礙發(fā)展中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不利因素;通過提供穩(wěn)定的政策支持、持續(xù)的財政保障,并在構(gòu)建全職教師群體、保障其學術(shù)自由、確保其學術(shù)職業(yè)發(fā)展的前景和穩(wěn)定性、消除學術(shù)腐敗以及培育以競爭和科研生產(chǎn)率為特征的學術(shù)文化等方面做系統(tǒng)的籌劃和安排是發(fā)展中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基本策略。
[Abstract]:How to build a high level university and connect with the world academic system is a key probl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merican scholar and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scientist Philip G. Atbach's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inly include: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university system is an urgent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Facing up to history and respecting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law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hile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oting ourselves to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ization are the basic ways to build high-level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research funds are insufficient. The impact of market-based commercialism, limited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spread of academic corruption are current obstacl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stable policy support, sustained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he building of a full-time pool of teachers, Guaranteeing their academic freedom and ensuring the prospects and stability of their academic careers, Eliminating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cultivating academic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competi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vity are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high-leve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發(fā)展中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研究”(11YJC880115)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自由探索類項目“欠發(fā)達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研究”(10LZUJBWZY018)
【分類號】:G64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潘懋元,陳興德;依附、借鑒、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2 徐丹;解讀阿爾特巴赫的立場——在《比較高等教育:知識、大學與發(fā)展》之后[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3期
3 耿有權(quán);一流大學辦學理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條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成智;大學理念的演變與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2 徐輝,季誠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3 劉寶存;大學的創(chuàng)新與保守——哈佛大學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之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陳學飛;試論新世紀我國公派留學的指導方針及政策選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5 閻光才;全球化:一種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語境下大學與民族國家間的關(guān)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6 劉振天;大學社會批判精神的源泉及當代境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7 王冀生;文化是大學之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8 潘懋元,陳興德;依附、借鑒、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9 施曉光;;大學:三種意義上的釋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10 顧明遠;;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和經(jīng)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3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zhì)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jié)構(gòu)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7 阿卜杜勒·哈迪;中國與也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王前新;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李達軒;論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建設和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梅;對當代教育思想的比較與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構(gòu)想[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2 張建平;教育價值觀的歷史變遷及其新走向[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殷小平;高等醫(y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4 蔡連玉;我國實質(zhì)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模式研究:多學科的觀點[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立新;我國示范性高中評估的實踐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勇;大學參與企業(yè)培訓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薛偉;開放大學學習支持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8 戴雙翔;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道德問題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建新;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激勵思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皮鳳英;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趨勢研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英杰;規(guī)律與啟示──關(guān)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2 陳厚豐;高等教育國際化≠西方化≠美國化[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02期
3 胡建華;大學辦學個性化的內(nèi)涵、必要性及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4 張鳳蓮,江丕權(quán);美國經(jīng)驗: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5 王長樂;;誰來拯救大學[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6年03期
6 袁祖望;名牌大學的基本特征與成長條件[J];江蘇高教;2001年03期
7 高寶立;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進展、問題與前景[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8 陳光軍;辦學理念: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的立足點及對中國的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3期
9 徐丹;解讀阿爾特巴赫的立場——在《比較高等教育:知識、大學與發(fā)展》之后[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3期
10 張寶貴;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模式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秉林;;本地化與國際化并進——挑戰(zhàn)與應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2 杜兆君;;淺談大學畢業(yè)生“知識浪費”的幾個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王守法;;準確把握高校發(fā)展面臨的矛盾 實現(xiàn)高校更好更快發(fā)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09期
4 趙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3期
5 汪虹杉;;美國留學生教育的經(jīng)濟分析[J];新經(jīng)濟雜志;2011年06期
6 戴玉純;;創(chuàng)新大學管理理念 構(gòu)建發(fā)展型管理模式[J];華夏星火;2005年Z1期
7 馬科斯·普賴斯;馮李];;大學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guān)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宗和;;千方百計促就業(yè) 三大難題待破解[J];人事天地;2010年20期
9 李萬里;;淺論大學生全球觀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菲利普·阿爾特巴赫;利茲·里斯伯格;勞拉·榮伯里;馬莉;;追蹤全球高等教育革命[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紅;;大學生資助:發(fā)展中國家的艱難旅程——以中國為案例[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陳學飛;;關(guān)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若干基本問題[A];北京高校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輯)[C];2004年
3 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宏觀考察[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周聿峨;;留美學生與統(tǒng)戰(zhàn)工作[A];港澳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新探索[C];2008年
5 李祖超;;我國應該加快發(fā)展高等教育[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6 馮俊;;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如何應對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中國入世的挑戰(zhàn)[A];北京高校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輯)[C];2004年
7 王大中;;關(guān)于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問題[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葛鎖網(wǎng);;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zhì)量觀[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10 陳錫章;;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教育機會均等[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青木 譯;德媒中國為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精英[N];國防時報;2010年
2 柴葳;發(fā)展中國家公共政策碩士項目啟動[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教研究中心主任 菲利普·G·阿爾特巴赫;大學該怎樣吸引優(yōu)秀師資?[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發(fā)展中國家大學生越來越多,發(fā)達國家教育優(yōu)勢減小[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記者 曹永興邋通訊員 王淑真;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成為“教育援外基地”[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6 戴心平邋陳曉春;南農(nóng)大將赴非舉辦園藝研修班[N];新華日報;2008年
7 汪偉邋通訊員 王淑真;中醫(yī)藥大學成為教育援外基地[N];天津日報;2008年
8 李沙青;云大被教育部新增為“教育援外基地”[N];云南日報;2008年
9 柯焦;發(fā)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和前景[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朱青生;定制一個多元文化的書架[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潘力;人力資本投資與中國高等教育投融資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軍明;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發(fā)展[D];復旦大學;2008年
2 白閣;印度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成績和問題分析[D];鄭州大學;2007年
3 陳麗;教育投資優(yōu)化與資源合理配置的經(jīng)濟學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尤碧珍;歐盟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包云;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才外流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袁惠龍;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7 卜慶剛;小學教師學歷本科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牙向陽;我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9 孫濤;發(fā)展中國家學生貸款案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葉麗芳;印度大學附屬制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764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7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