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模板在大學課程中的設計及應用
本文關鍵詞: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模板在大學課程中的設計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平板、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都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學會學習是21世紀人才在信息化社會學會生存必須具備的能力。泛在學習、移動學習以及近幾年熱議的微型學習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和學習者的歡迎。大規(guī)模在線課堂、翻轉課堂、微課程等新名詞也逐漸為人所熟知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以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幾年,微課程的出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不僅為我們隨時隨地的學習提供了條件也為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元素,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微課程內容集中,學習時間靈活,生動活潑的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和想象等多個感官,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學習感受。微課程應用于教學對傳統(tǒng)課堂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而這種挑戰(zhàn)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此引起了筆者對微課程的關注。本文主要研究內容如下:一、查閱國內外微課程相關文獻,了解微課程相關研究和實踐現(xiàn)狀,并總結微課程的相關概念和特點以及支持微課程的理論基礎。二、結合微課程的具體案例,通過對案例中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分析,總結微課程的設計原則。基于此,本文借鑒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式及模板。三、在應用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板之前,對大學生和一線授課教師進行相關調查和訪談,了解大學生在大學課程中對微課程認知和使用情況,并將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板應用于《操作系統(tǒng)原理》第二章,檢驗微課程應用于大學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四、對本文進行總結,明確論文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對后續(xù)研究工作做出展望、提出建議。
【關鍵詞】:微課程 教學設計 設計原則 教學案例 微課程設計模板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52.3;TP316-4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緒論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移動通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時代的到來.10
- 1.1.2 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的需求10-11
- 1.1.3 非正式學習的提倡11
- 1.1.4 建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深化課程改革,跟上世界課程改革的步伐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義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論文研究內容13-14
- 2 國內外相關研究及理論基礎14-21
- 2.1 國內外相關研究14-16
- 2.1.1 國外微課程相關研究14-15
- 2.1.2 國內微課程相關研究15-16
- 2.2 微課程的定義16-17
- 2.3 微課程的特點17-19
- 2.4 相關理論19-21
- 2.4.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9
- 2.4.2 認知負荷理論19
- 2.4.3 記憶遺忘規(guī)律19-20
- 2.4.4 多元智能理論20-21
- 3 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式及應用模板21-31
- 3.1 案例分析21-22
- 3.1.1 案例一:二進制數(shù)——可汗學院21
- 3.1.2 案例二:科舉選官制度——中國微課網(wǎng)21-22
- 3.2 微課程的設計原則22-23
- 3.3 微課程的設計模式23-28
- 3.3.1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24-25
- 3.3.2 構建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式25-26
- 3.3.3 對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式進行分析26-28
- 3.4 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設計模板28-31
- 4 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模板個案設計及應用31-41
- 4.1 大學生對微課程認知和使用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及結果分析31-34
- 4.1.1 調查概況31
- 4.1.2 調查數(shù)據(jù)和結果的分析31-34
- 4.2 大學教學中微課程的設計和應用教師訪談34-35
- 4.2.1 教師訪談調查提綱34-35
- 4.2.2 教師訪談分析35
- 4.3 微課程個案設計和應用35-37
- 4.3.1 課程分析35-36
- 4.3.2 微課程個案設計設計36-37
- 4.4 微課程的個案應用以及應用效果訪談37-41
- 4.4.1 微課程的個案應用37-39
- 4.4.2 微課程個案應用效果訪談39-41
- 5 總結和展望41-43
- 5.1 研究意義和研究成果41-42
- 5.1.1 研究意義41
- 5.1.2 研究成果41
- 5.1.3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41-42
- 5.2 研究局限和展望42-43
- 5.2.1 研究局限42
- 5.2.2 研究展望42-43
- 參考文獻43-45
- 附錄A:大學生對微課程的認知及使用情況調查問卷45-47
- 附錄B:教師調查設計47-48
- 致謝48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軍輝;;高校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推進模式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2 朱元招;傅友福;王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主體性”教學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7期
3 雷鵬飛;束學軍;;基于網(wǎng)絡多媒體的大學英語學習設計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許修兵;從“楊氏雙縫干涉”教學改革初探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普通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5 田鶯;宋曉丹;;《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網(wǎng)絡課程的設計實現(xiàn)[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張一;;教學設計在職業(yè)培訓中的應用[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果;;職業(yè)學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柳瑞明;;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設計初探[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9 董占華;;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遠程教育實踐教學指導研究——以北京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局工作站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10 尚亞莉;;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銳;基于案例推理的經驗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可云;教育技術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曉雄;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呂良環(huán);論外語自主學習能力之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興輝;成人自導學習與支持系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青;學習活動建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喬愛玲;基于會話材料與擴展聽讀資源的交際型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袁磊;“農遠工程”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柴嬌;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越飛;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結構構成與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張維佳;上海市通用少兒英語口語星級考試網(wǎng)絡輔助課件的設計與評價[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琳;基于電子學檔的在線作業(yè)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悅哲;農村信息化培訓自學教材的設計與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雷慧;基于影視作品的對外漢語課件設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慧麗;高校網(wǎng)絡課程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巧雁;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蘇曉勇;高職院校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方法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范艷敏;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耿卉;《遠程教育學》精品課程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以學為中心的微課程模板在大學課程中的設計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92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