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社會化:開放社會的學校課程實踐方式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openness, individu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closed nature of school curriculum require the socializa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objectively. The socialization of curriculum means that und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constantly strengthens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all aspects of school curriculum practice into an organic system based on society, the state,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easily obtain curriculum resources from the society and carry out curriculum practice activities in a flexible and ope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o train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ocialization,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iculum practice, undertakes the task of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other subjects in school curriculum practice has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the state has changed from curriculum developer to platform builder, school from curriculum manager to resource integrator; Teachers change from bearer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mentor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students from curriculum recipients to curriculum creators.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642.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石中英;張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國經(jīng)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鄭淮;;面向?qū)W習社會教育理論的嬗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gòu)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邵艷軍;;試論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1期
4 張訓;;論民生刑法的出場——受達頓《中國的規(guī)制與懲罰:從父權(quán)社會到民權(quán)社會》的啟迪[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5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zhì)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zhì)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黃忠晶;社會問題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陸心宇;;我在這里——近代經(jīng)濟學和哲學文本空間中的自我[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3 劉陽;;隱私話語的誕生與大眾傳媒業(yè)——一種知識考古學的路徑[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陶達;;馬克思全面自由發(fā)展理論視閾下“幸福指數(shù)”體系的構(gòu)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學批評主體觀的缺失與重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詩貴;肖鳳儀;;社會公眾推進消費文明的實踐探討[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楊佳倩;;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思想進程[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梁愛民;;論美與“人的本質(zhì)對象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經(jīng)典命題的理解[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10 丁潤生;;試論順應自然超越時空的無元思維模式——兼談無元思維模式與靈感思維的對比[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明;農(nóng)村生態(tài)住區(qū)建設(shè)系統(tǒng)耦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9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10 吳建平;人類自我認知與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麗影;幼兒教師課程權(quán)力個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luò)文化建設(shè)[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7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diào)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鳳陽;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探究式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楊;研究性學習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作宇;;論高等教育中的經(jīng)濟主義傾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顧明遠;;解放思想,30年教育成就斐然[J];中國教育學刊;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雪軍;;論德育在大學生社會化成長中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趙迎春;趙興國;;新時期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評價觀的思考[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6期
3 黃丹;;論社會化視閾下的大學生社區(qū)管理[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33期
4 王德強;唐雪雷;李志剛;;大學生社會化家庭影響因素的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年29期
5 吳明清;開放社會中師范教育改革的挑戰(zhàn)及對策——一個思維與實踐的初步架構(gòu)[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李小紅;;我國教師課程創(chuàng)生的缺失與偏狹[J];中國教育學刊;2008年06期
7 范孝楚;;試論自我管理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作用[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10期
8 董書杰;;論高校知識管理及實踐方式[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04期
9 李曉元;;對高等師范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蔡路;;高校學生社團社會化發(fā)展的認識與思考[J];當代經(jīng)濟;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才棟;;關(guān)于中國書院史研究的對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胥學躍;;郵電教育應面向市場[A];四川省通信學會一九九五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5年
3 仇立慧;黃春長;周忠學;;關(guān)于學校引入低碳教育 培養(yǎng)低碳人生觀的探討[A];低碳陜西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胡蝶;;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幾點思考——基于學校教育的視角[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徐文良;;高等教育的德育歷史回顧與新世紀展望[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6 華彥春;;淺談做好安全保衛(wèi)工作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shè)[A];“完善安全防控體系 構(gòu)建和諧校園”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5年
7 呂民;;關(guān)于大學生公寓成本核算問題的思考[A];研究與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學生公寓工作研究論文集[C];2003年
8 張延慶;谷峰;;中央民族大學在《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智能化測試中存在問題的分析與研究[A];體質(zhì)研究與健康促進論文集[C];2006年
9 吳安之;;高校后勤實體與學校規(guī)范分離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削弱,更應加強[A];實踐與探索——北京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論文集[C];2002年
10 謝金森;;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效果問題的探討[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1990年會議論文匯編[C];199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甘均良 艾楚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機制[N];光明日報;2006年
2 狄濤;就業(yè),高校應該有所為[N];人民日報;2007年
3 吳斌(作者單位:通化師院分院);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N];通化日報;2006年
4 市一中副校長 阿曼古麗·吐爾遜;把握機會 更新理念[N];克孜勒蘇報;2007年
5 記者 馬春華;海醫(yī)構(gòu)建服務型教育教學體系[N];海南日報;2010年
6 揚州市花園小學 華曉梅;六大對策提高德育實效性[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8年
7 傅新;除了增設(shè)課程,我們還能做點什么 ?[N];工人日報;2004年
8 大同大學大同師范分校黨委書記 李志春;忠實履行神圣使命 扎實推進學校教育[N];大同日報;2009年
9 西南師范大學學通社 陶麗;當網(wǎng)絡(luò)到來的時候,,學校教育怎么辦?[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鳴琦 趙力;大學生怎樣看當前的學校教育[N];陜西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情;社會整合視閾中的大學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chǎn)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盧寧;戰(zhàn)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中建;高校德育系統(tǒng)工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戴岳;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西南大學;2009年
7 張素玲;女大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1900-193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強;大學生命教育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巢潔;大學生越軌行為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2 徐震虹;理工科大學生的社會化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3 郭輝;研究生詩生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袁筱平;中等師范學校教育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匡文婷;當前我國大學生課外培訓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6 李長虹;大學生生命價值教育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周靜;試析大學生法律素質(zhì)的培養(yǎng)[D];武漢科技大學;2008年
8 盧敏;大學生網(wǎng)戀問題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迎武;文化適應背景下的我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勇;大學人文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464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24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