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何以成就大學傳奇——基于后發(fā)優(yōu)勢理論的思考
本文選題:香港科技大學 + 模仿; 參考:《高教探索》2013年02期
【摘要】:后發(fā)大學相對于先發(fā)大學而言具有與生俱來的后發(fā)優(yōu)勢。香港科技大學運用其后發(fā)優(yōu)勢,通過引進世界一流學術人才,移植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制度,模仿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高起點、高占位,定位世界一流,在學習、模仿世界一流大學中積聚優(yōu)勢,提高核心競爭力,短短20余年創(chuàng)造了大學發(fā)展史上的奇跡,引起高教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后發(fā)大學的楷模。
[Abstract]:Latecomer universities have the inherent advantage of latecomer relative to the first-mover universities.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by introducing world-class academic personnel, transplan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mitating the mode of running school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having a high starting point, occupying a high position, positioning itself as a world class, and learning from its latecomer advantage, Imitating the advantages accumulated in the world'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have created a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n a short span of more than 20 years and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ircles and become the role models of the latecomer universities.
【作者單位】: 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
【基金】: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我國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反思與重建”(課題編號2007-JKGHAZ-11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64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熙保,胡漢昌;后發(fā)優(yōu)勢研究述評[J];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2 鄭享清;;論后發(fā)優(yōu)勢的實質、特點及其實現(xiàn)機制[J];生產(chǎn)力研究;2007年1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莉;大學生選課制的推廣與完善[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湯匯道;電子商務與西部跨越式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3 姚秋杰;關于高教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崔建華;;高等教育產(chǎn)業(yè)化趨勢中的品牌戰(zhàn)略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S1期
5 曲恒昌;實施高校認證制,迎接WTO的挑戰(zhàn)[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6 陳學飛;試論新世紀我國公派留學的指導方針及政策選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7 閻光才;全球化:一種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語境下大學與民族國家間的關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8 劉振天;大學社會批判精神的源泉及當代境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9 王英杰;在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之間——斯坦福大學的發(fā)展道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10 武亞軍;面向一流大學的跨越式發(fā)展:戰(zhàn)略領導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祖超;;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馬廷奇;;從外控到自主:我國大學制度創(chuàng)新的抉擇[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鄒曉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3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立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發(fā)展的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必達;后發(fā)優(yōu)勢與區(qū)域發(fā)展[D];復旦大學;2003年
7 王成軍;基于TH的大學、產(chǎn)業(yè)、政府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8 潘武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汪懌;大學知識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構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瑞;論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職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姚建根;論我國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與成本個人分擔[D];浙江大學;2001年
3 張薇;論美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的理念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汪向紅;論大學的文化品位[D];浙江大學;2002年
5 宋紅霞;紐曼的大學理想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陳小東;大學城規(guī)劃若干問題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7 楊啟光;重慶市高?萍汲晒D化的主要問題與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紅;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組織分析[D];浙江大學;2002年
9 陳亞玲;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狀[D];湘潭大學;2002年
10 賀燕麗;略論新時期我國的大學職能[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洛林,江小涓,盧圣亮;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產(chǎn)業(yè)結構、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國際化的影響(上)——以全球500強在華投資項目為主的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0年04期
2 郭熙保,胡漢昌;后發(fā)優(yōu)勢新論——兼論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錢陳;城市化與經(jīng)濟增長的主要理論和模型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香港求學”熱為何因[J];上海教育;2006年05期
2 高翔;;香港科技大學的就業(yè)輔導體系對內地的就業(yè)輔導的啟示[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6年06期
3 ;香港科技大學MBA在珠三角的崛起[J];經(jīng)理人;2007年05期
4 張紅艷;;香港科技大學創(chuàng)校發(fā)展的啟示[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04期
5 馬廣志;;港科大:“亞洲一哥”是如何煉成的[J];中關村;2011年08期
6 竹溪人;;陳家強香港科大制造EMBA奇跡[J];新經(jīng)濟雜志;2007年06期
7 張黎力;成中梅;;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研究及其啟示[J];中國地質教育;2007年03期
8 黃集偉;;大學三件事[J];晚報文萃;2008年07期
9 倪明選;;香港科技大學的人才觀[J];計算機教育;2009年01期
10 楊遇春;趙文莉;;從“默默無聞”到“赫赫有名”——從管理學的角度淺析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之道[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梁愛華;鄭曉齊;;香港科技大學教師績效工資考核的政策及其特點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戰(zhàn)永佳;于秀敏;佟慶偉;;香港內地高校實驗室輻射安全管理工作比較[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袁銳鍔;何慧燕;;回歸后香港特區(qū)的高等教育學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錢大益;聞星火;張新祥;;香港高校環(huán)保與安全管理的啟示[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劉長敏;馬方方;;國際化:大學與城市共同成長的助推器——以香港地區(qū)為例[A];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礎——2010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A];社會史研究之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方周末記者 傅劍鋒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范承剛;“改革的關鍵是規(guī)劃要清楚”[N];南方周末;2011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賈麗娟;教育:誘惑剛剛開始[N];財經(jīng)時報;2007年
3 ;我們對南方科大的期待[N];深圳商報;2010年
4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 陳正豪;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的成果導向教育[N];科技日報;2007年
5 記者 商宇;王鴻舉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行[N];重慶日報;2008年
6 記者 洪賓 通訊員 鄧小昆 曾德云;打造深港創(chuàng)新圈重量級“腦庫”[N];深圳商報;2006年
7 呂諾;香港科大以推動成果轉化把握珠三角發(fā)展新機遇[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9年
8 深圳商報記者 秦興梅 通訊員 王光明 趙羚谷;教學科研基地深圳奠基[N];深圳商報;2007年
9 黃征;香港科大今年內地招生130人[N];長江日報;2008年
10 記者 楊志清 實習生 謝華興 黃文鈺;“狀元”楊洋有意舍清華取香港科大[N];南方日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欒雙;香港科技大學治理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吳正霞;現(xiàn)代大學學術制度的文本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3 馬瑩;天津市高等教育發(fā)展若干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4 田原;亞洲頂尖大學的師資模式[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5 李婷;香港高校教務會研究[D];揚州大學;2012年
6 陳瑜;美國大學教育質量保證:教師政策的視角[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趙鑫;研究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運行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高明;東北大學國際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9 劉鑫;關于高校引智的幾點思考[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曹秋陽;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組織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721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7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