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視域下的課程觀及其啟示
本文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視域下的課程觀及其啟示
【摘要】: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強烈地沖擊著教育領域。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即是在其沖擊下產生的,它倡導對話與理解、重視差異與多元化、注重培養(yǎng)人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這對促進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
【作者單位】: 阿壩師;A教育系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課程觀 理解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2O世紀后期在西方涌起了一股后現代主義思潮,其價值觀念和思維范式對現代教育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倡導平等對話與理解、強調開放與創(chuàng)造、否定中心與等級、重視差異與多元化、注重培養(yǎng)人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后現代主義課程觀便是在這些哲學思想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久奎;胡劍;;試述后現代知識觀視野下的新課程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2 譚可;;堅持以人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3 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fā)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王正明;踐行道德策略性知識的意義及教學設計[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楊建;;建筑企業(yè)員工培訓的誤區(qū)與對策探討[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6 彭元玲;;ARCS動機模型對二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梁萍;;在初中語文活動課程中發(fā)展學生主體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劉青鳳;;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轉變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學視閾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陶侃;;游戲的本質及與教育的關系探微[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王晶晶;;擇校:促進還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李長吉;常亞慧;;試論西方教學價值觀念的主要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趙軍;;西方教育哲學是如何講述的——歷史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賀素芝;;從教師成長的角度談教育價值[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何修國;;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缺失:成因與對策[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6 何修國;;新形勢下中學德育網絡建設省思[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世衡;;多爾后現代課程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07期
2 周宏宇;;后現代主義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6期
3 譚偉民;尋明;;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課程觀評析[J];柳州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4 鄒海燕;;基于后現代主義視域 重構高等教育課程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5期
5 胥永華;淺談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6 蘇靜;論課程觀的主體間性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4期
7 王曉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體育教學觀[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7年04期
8 郭琪;;淺論后現代主義背景下文本的三個新特性[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12期
9 董玲玲;;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教育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梁瑩;;后現代知識的性質及其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的體現[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佃娥;李樹怡;杜發(fā)強;;從后現代課程觀視角預測中國學校體育課程的發(fā)展趨勢[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2 肖靚莎;彭希林;;淺析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對大學生學習力的啟示[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吳貽剛;蘇小霞;張軍獻;;“范式之爭”與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后現代主義的崛起[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李正云;;論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家庭治療[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程萍;李廣洲;;后現代課程觀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后現代觀念[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6 莊桃燕;;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英語專輯)[C];2006年
7 杜世回;;理解和應用地基承載力的若干問題[A];中國鐵道學會工程地質與路基專業(yè)委員會第21屆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建美;;中專學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初探[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李正云;;家庭治療的新動向——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家庭治療[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趙美森;韓秀艷;;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的影響[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如何理解西方的 “利益相關者財務”[N];中國稅務報;2002年
2 記者 李衛(wèi)中;重在理解 貴在落實[N];山西經濟日報;2000年
3 李醒民;不必向后現代主義思潮“臣服”[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賴瑞云;新教材中的體驗課程觀[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杜非;理解建筑的世界[N];中國文化報;2002年
6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研究員 趙子平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萬澤剛;如何理解“三個代表”與“三講”教育的關系[N];科技日報;2000年
7 曉;別把“積極”理解錯[N];中國財經報;2000年
8 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為假問題的“哲學的終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郭曉明;讓知識與人的心靈展開“對話”[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任小林;我對電子商務的理解(上)[N];中國冶金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蘇強;教師的課程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張元;職前與在職幼兒教師課程觀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江臘生;后現代主義與中國20世紀90年代小說[D];蘇州大學;2006年
5 王艷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毛娟;“沉默的先鋒”與“多元的后現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現代文學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栗崢;后現代證據理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8 謝登斌;當代美國課程話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光明;數學教學效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丹;初中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浩;走向理解的語文閱讀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黃小燕;初中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繼雄;對高教05版《學校體育學》呈現現象的理解[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5 沙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柳福提;中學生對分子運動論理解的調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芳;“存在”的真理與“理解”的真理[D];安徽大學;2005年
8 張琳;互動教學法指導英語聽力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9 姚美雄;統(tǒng)計圖理解的語義加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姜晶;初中生數學學習中語言障礙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8575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85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