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釋學哲學的關于“理解”的教育主張與思考
本文選題:解釋學哲學 切入點:理解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7期
【摘要】:解釋學哲學學派林立,有關"理解"的認識觀點紛呈、百家爭鳴。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利科爾、貝蒂、赫希等關于"理解"有各自的思想認識。受哲學中有關理解認識的影響,教育界提出了理解中的意義是生成的、非移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主體理解方式、程度是多樣性的,理解是帶有個人建構(gòu)性等主張的。關注哲學思想發(fā)展動態(tài),應用哲學思想對教育問題做哲學思考,是提升教育學術性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沿著治學之道前進,應注意做到"教育"與"哲學"的融合,而且基于哲學高度,在宏觀層面上研究教育中的"理解"問題,并不是直接給教育實踐提供理解的技藝,而是提供指引教育實踐前行的教育理念。
[Abstract]:Hermeneutics philosophy school of thought,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on viewpoint is various,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Schlermach, Dilthey, Heidegger, Gadamer, Recol, Betty and Hirsch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n understanding.Influenced by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in philosophy,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put forward that the meaning of understanding is generated, non-transplanted, understanding is not completed in one time, the way and degree of subject understanding is diver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is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 constructiveness and so on.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character of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thought and to mak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education problem. However,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sion of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by advancing along the way of academic study.On the basis of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understanding" in educ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is not a skill to provide understanding directly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but an educational idea to guide educational practice.
【作者單位】: 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分類號】:G4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劉志軍;走向理解的教學評價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5期
2 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02期
3 張?zhí)鞂?試論理解的教育過程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姜勇,鄭三元;理解與對話——從哲學解釋學出發(fā)看教師與課程的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5 楊明全;論課程研究的詮釋學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2期
6 李魯寧;西方解釋學的變遷及其對個體解讀的意義[J];文史哲;1996年03期
7 楊麗霞,陳永明,崔耀,周治金;理解能力不同的個體抑制干擾信息的效率[J];心理學報;2002年02期
8 章凱;;成就目標與科學文本理解中的興趣效應[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新;;回歸實踐:教育學學科立場的自我意識[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查有梁;;三論新課程改革的“軟著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李德龍;新時期初中階段教育創(chuàng)新趨向[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王宏明;劉義;李長軍;;高師物理探究式學習的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李金輝;以學科定位視角審視科學哲學的新走向[J];北方論叢;2004年03期
6 肖俊華;尹高飛;;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專業(yè)核心課程標準建設探索[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7 唐田,劉恩山;對中、美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目標及內(nèi)容的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劉儒德,倪男奇;論學生的科學本質(zhì)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9 張紅霞,郁波;國際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歷史與現(xiàn)狀[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10 孫宏安;中美《科學課程(教育)標準》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光旭;;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A];2009全國運動生理學發(fā)展與學科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玲玲;吳斌;;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陶藝的民族性[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肖紹明;;教育學的話語分析轉(zhuǎn)向[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4 米佳琳;劉繼和;;科學素養(yǎng)教育在我國初中化學課程目標中的發(fā)展研究[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5 王磊;黃鳴春;劉恩山;;美國《科學教育的框架(k-12):實踐、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觀念》述評[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6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6 李新發(fā);段戴平;;美國科學教師標準及其對我國科學教育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寧本濤;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國教育經(jīng)濟學研究方法論的探析[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陳[K莉;;幼兒科技探索活動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9 李秀菊;;國外青少年科技競賽研究綜述[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吉鑫敏;;基礎化學教育與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化學教育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燕;大學教學學術及其制度保障[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趙逸庶;高中物理科學探究活動實施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瑞;理解與超越: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龍洋;我國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米廣春;科學思維培養(yǎng)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任艷紅;高校教學評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冠章;利用科學史傳達科學本質(zhì)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李秋麗;基于探究性學習環(huán)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劉亞名;學習興趣對高一學生地理成績的影響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姝婷;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霞;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評價問題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周小英;農(nóng)村初中化學探究式實驗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張紅蘭;高中化學新課程探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8 龐玉忠;探究教學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D];蘇州大學;2010年
9 許成來;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學習環(huán)模式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齊東平;探究教學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潘德榮;基于“此在”的詮釋學[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2 包彩娟;美國的科學教育危機[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2年05期
3 劉志軍;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方法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2期
4 王金福,汪麗;爭論的解釋學意義[J];唯實;1999年11期
5 楊麗霞,陳永明,崔耀;漢語綜合理解能力的測試及其初步分析[J];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6 楊麗霞,陳永明,周治金;不同理解能力的個體在詞匯加工中的抑制機制[J];心理學報;2001年04期
7 張法;作為后現(xiàn)代思想的解釋學[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騎;;論跨文化教育的移情[J];教育評論;2008年02期
2 張志巧;;理解與對話——哲學解釋學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3 李家波;;翻譯的主體間性[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石開斌;;基于解釋學視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前沿;2009年03期
5 聶榮鑫;與文本對話: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新途徑[J];學科教育;2003年06期
6 王正明;道德教育中的對話與獨語[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劉亞妹;從主體間性看后現(xiàn)代課程中的對話理論[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5年03期
8 賀來;;中、西、馬哲學的融合與民族“哲學自我”的重構(gòu)[J];學術月刊;2008年03期
9 周建成;馮汝漢;;移情于山 寄逸于景——全德《點絳唇》詞賞讀[J];語文月刊;1997年12期
10 廖策權;親社會行為的移情動機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學廣;;知識論的理解問題[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范濟秋;;談談租船合同中航速和耗油量條款的理解問題[A];2003海上航行安全管理與教育論文集[C];2003年
3 曹強;;構(gòu)建和諧的語文課堂點滴談[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4 遲毓凱;管延華;徐光興;;道德特質(zhì)啟動對潛在助人者情緒和行為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朱燕紅;;抓住四要素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入對話[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陸慧菁;;幼兒自傳體記憶與詞匯定義的性別差異[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劉瀟肖;寇_g;;移情對大學生關于同性戀內(nèi)隱、外顯態(tài)度的影響[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片成男;;關于萬科“捐款門"事件的對話[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謝金林;;控制,引導還是對話:網(wǎng)絡輿論的政府治理[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彭秀芳;;中國大學生的移情結(jié)構(gòu)及其影響因素[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文飛;“沒有負擔的對話比爭論好”[N];光明日報;2002年
2 夏業(yè)良(北京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聆聽大師的對話[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3 記者 周效政;巴基斯坦重申愿與印度恢復對話[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4 吳嘉;建筑要與文化親情對話[N];中華建筑報;2002年
5 記者 王聰 袁正雄;寧夏銀企對話謀“雙贏”[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2年
6 記者 陳樹章 崔星梅;國際國內(nèi)專家對話“可持續(xù)發(fā)展”[N];發(fā)展導報;2001年
7 吳晶;高層對話全面提升中美關系[N];中國經(jīng)營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賀炬;強者與弱者的對話[N];中國體育報;2000年
9 楊文;與強者的對話[N];中國機電日報;2002年
10 熊伊眉;俄美從能源對話到合作路漫長[N];中國石化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建侯;話語的對話本質(zhì)[D];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
2 陳穎;“對話”語境中的錢鐘書文學批評理論[D];遼寧大學;2009年
3 周險峰;教育文本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彥力;走向“對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江藝;對話與融合:余光中詩歌翻譯藝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羅曼;蔣孔陽美學思想新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廖雪伶;佛學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對話之實質(zhì)[D];四川大學;2005年
8 金玉梅;社會批判課程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林作帥;論上海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張力與對話(1843-1919)[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王菊麗;結(jié)構(gòu)與解構(gòu)的悖論性對話[D];河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燕妮;理解的距離[D];貴州大學;2007年
2 洪瓊;中西“游”和“游戲說”之比較[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3 鞠芳;《紅樓夢》間接言語行為探微[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4 樊義紅;作為批評形態(tài)的文學論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春暉;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6 林莉;視域融合視角下的翻譯主體間性[D];湘潭大學;2007年
7 康丹;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吳靖;走向?qū)υ挼拈喿x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沈素玲;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和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敏;審判程序中的法律解釋與對話[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062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70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