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文化內(nèi)涵、實踐內(nèi)容及基本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5-01-07 06:18
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教育領域,尤其是學校教育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革。而課程是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因而對課程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毛澤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研究毛澤東的大課程觀對我國課程改革與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打破了傳統(tǒng)觀念中對課程的定義,不局限于狹義的學校課程概念,而是對毛澤東的大課程觀進行了研究。毛澤東的大課程觀既有學校課程又包括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的勞動課程、德育課程、體育課程、軍事課程、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的全面、具體、生動的課程。毛澤東大課程觀的依據(j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繼承了傳統(tǒng)大課程觀中的文化精髓,又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超越。在課程設置的時候依據(jù)人的本性,課程實施理論結合實際。在當時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人民思想覺悟空前提高,社會風氣根本好轉(zhuǎn),形成了一個特有的毛澤東時代。文章主要從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文化內(nèi)涵、實踐內(nèi)容及基本特征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包括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繼承和超越。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大課程中滲透著傳統(tǒng)教育的兩大特性,即政治特性和美德特性。毛澤東作為一個政治型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緣由
1.1.1 社會實踐需要
1.1.2 理論研究需要
1.2 選題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現(xiàn)狀
1.4.1 國內(nèi)相關研究
1.4.2 國外相關研究
1.5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文化內(nèi)涵
2.1 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繼承
2.2 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超越
3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實踐內(nèi)容
3.1 新村計劃—毛澤東大課程觀理想藍圖的雛形
3.1.1 新村計劃簡要介紹
3.1.2 毛澤東的基本設想
3.1.3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萌芽
3.2 列寧小學—毛澤東大課程觀實驗成功的樣板
3.2.1 中央蘇區(qū)列寧小學簡要介紹
3.2.2 列寧小學大課程的具體實踐
3.2.3 列寧小學大課程的實踐意義
3.3 抗日軍政大學—毛澤東大課程觀的一面旗幟
3.3.1 抗日軍政大學簡要介紹
3.3.2 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訓
3.3.3 抗大大課程的實踐成果
3.4 江西共大—毛澤東大課程觀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
3.4.1 江西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簡要介紹
3.4.2 “又紅又!保航鞴泊蟠笳n程的理想目標
3.4.3 “社來社去”:江西共大大課程的實踐驗證
3.5 《五·七指示》—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拓展延伸
3.5.1 《五·七指示》簡要介紹
3.5.2 《五·七指示》的理論拓展
3.5.3 《五·七指示》的實踐延伸
4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基本特征
4.1 實踐性
4.1.1 實踐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本質(zhì)特征
4.1.2 實踐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基本要求
4.2 群眾性
4.2.1 群眾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時代特寫
4.2.2 群眾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重要基礎
4.3 革命性
4.3.1 革命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最大特色
4.4 階級性
4.4.1 階級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鮮明表現(xiàn)
5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24624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緣由
1.1.1 社會實踐需要
1.1.2 理論研究需要
1.2 選題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現(xiàn)狀
1.4.1 國內(nèi)相關研究
1.4.2 國外相關研究
1.5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文化內(nèi)涵
2.1 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繼承
2.2 毛澤東對傳統(tǒng)大課程觀的超越
3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實踐內(nèi)容
3.1 新村計劃—毛澤東大課程觀理想藍圖的雛形
3.1.1 新村計劃簡要介紹
3.1.2 毛澤東的基本設想
3.1.3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萌芽
3.2 列寧小學—毛澤東大課程觀實驗成功的樣板
3.2.1 中央蘇區(qū)列寧小學簡要介紹
3.2.2 列寧小學大課程的具體實踐
3.2.3 列寧小學大課程的實踐意義
3.3 抗日軍政大學—毛澤東大課程觀的一面旗幟
3.3.1 抗日軍政大學簡要介紹
3.3.2 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訓
3.3.3 抗大大課程的實踐成果
3.4 江西共大—毛澤東大課程觀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
3.4.1 江西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簡要介紹
3.4.2 “又紅又!保航鞴泊蟠笳n程的理想目標
3.4.3 “社來社去”:江西共大大課程的實踐驗證
3.5 《五·七指示》—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拓展延伸
3.5.1 《五·七指示》簡要介紹
3.5.2 《五·七指示》的理論拓展
3.5.3 《五·七指示》的實踐延伸
4 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基本特征
4.1 實踐性
4.1.1 實踐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本質(zhì)特征
4.1.2 實踐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基本要求
4.2 群眾性
4.2.1 群眾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時代特寫
4.2.2 群眾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重要基礎
4.3 革命性
4.3.1 革命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最大特色
4.4 階級性
4.4.1 階級性是毛澤東大課程觀的鮮明表現(xiàn)
5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246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4024624.html
上一篇:論電腦音樂軟件在基本樂理教學中的運用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