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調查與分析
[Abstract]:254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f primary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tes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total score of creative thinking, fluency and original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category and grade is significant, and for the total score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grade. In the dimension of curiosity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the children in grade 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ade 5.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among which challenging, imaginative, adventurous and creative thinking have a high correlation.
【作者單位】: 黃山學院教育系;
【基金】:黃山學院科研項目(2007xskq030)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09sk312)
【分類號】:G4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繼亮;武岳;;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對環(huán)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教育科學;2002年04期
3 吳衛(wèi)東;;小學至初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傾向的發(fā)展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林崇德;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J];河南教育;2000年01期
5 師保國;申繼亮;;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智力和內部動機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1期
6 何金茶,查子秀,謝光庭;10歲和12歲兒童創(chuàng)造思考和創(chuàng)造傾向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7年02期
7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年04期
8 鄭日昌,肖蓓苓;對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測驗研究[J];心理學報;1983年04期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兒童實用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年06期
10 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艷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志強;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潔;曹光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36期
2 楊陽;何成森;馬南正;黃先偉;;父母文化程度與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1年05期
3 于鴻雁;;留守兒童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水平[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社會適應[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楊秀玲;尹磊;;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與其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性[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王建平;李董平;張衛(wèi);;家庭經濟困難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應對效能的補償、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馮淑丹;閆秀峰;江琦;;流動兒童城市人角色認同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陳榮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才智;2010年03期
9 宋文紅;;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才智;2011年03期
10 王淑芳;;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才智;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青梅;;從非社會性行為視角看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問題[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劉玉連;;貴州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形態(tài)與發(fā)展困境[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趙瑋;;勿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為“問題兒童”——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陳榮清;張鳳榮;郭力娜;;外出務工農民放棄宅基地的影響因素分析[A];節(jié)約集約用地及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陳占虎;;平安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調查結果及對策[A];中國首屆心理咨詢師大會暨心理危機干預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簡福平;不同孤獨感農村留守兒童對親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孫麗璐;農民工的文化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楊向飛;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發(fā)展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張金榮;3-12歲兒童人格的結構評定及其發(fā)展特點的追蹤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岳雪蓮;仫佬族流動人口與流出地社會變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6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高麗;中小學生自我調節(jié)特點及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伶俐;審美概念理解對審美感受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影響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麗博;農村留守幼兒社會化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黨云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萬禹慧;家庭行為文化與4歲兒童自主性的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調查與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桂林;山東菏澤“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7 龔風華;南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體育鍛煉干預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9 李亞楠;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馬駿;延吉市赴韓勞務者留守子女監(jiān)護組織建設探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問題的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2期
2 方雙虎;家庭環(huán)境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的影響[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3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梁寶勇;關于心理健康素質及其結構的思考[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4期
5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J];文史博覽;2006年14期
7 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8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9 翟宏,傅榮;心理健康的評價指標與心理健康標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10 朱俊芳;關注農村“留守兒”的思想道德教育[J];貴州教育;2005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麗芬;福清市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黃艷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燁;;我國農村1000萬留守兒童狀況堪憂[J];社會工作;2005年02期
2 羅宗祺;;愿關愛留在每個孩子身邊——來自江西省全南縣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J];理論導報;2005年05期
3 黃曉慧;;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0期
4 宋振遠;陳曄華;熊潤頻;;讓“留守兒童”走出“三缺”困境[J];農家之友;2007年07期
5 歐陽超英;;宿遷市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07年12期
6 呂守東;;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思考[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7年12期
7 韋紹健;黎容;;多給“留守兒童”一些關愛[J];中小學校長;2007年05期
8 鄭銀杏;;“留守兒童”心理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華章.教學探索;2008年02期
9 鐘招英;黃益秀;;為留守兒童打造和諧家園[J];學前教育;2008年Z1期
10 文先松;;附: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J];教育藝術;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丹;;淺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A];第四屆西部十二。▍^(qū))市物理學會聯(lián)合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2 仇建芳;;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音樂教學中的體會[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3 黃四林;林崇德;李會杰;;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特點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葉薇;;淺談基礎教育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尹鑫;代杰;;邏輯抽象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兼談邏輯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6 高良啟;;化學實驗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4年
7 蔡春梅;;在科技活動中培養(yǎng)大班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研究[A];責任·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海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輔導論文征集論文匯編[C];2008年
8 唐廷祚;李曉霞;;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9 翟宏;;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學報編輯工作中的運用[A];學報編輯論叢(第一集)[C];1990年
10 石克昭;;加強青少年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迎接加入WTO后的人才挑戰(zhàn)[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紅;農村留守女孩性安全現(xiàn)狀堪憂[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2 蔡毓玲;誰來托起他們的“明天”[N];德州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周靜邋實習生 季節(jié);留守兒童需要更多的陽光雨露[N];貴州日報;2008年
4 記者 婁辰;貴州4教師“一米陽光”托管留守兒童[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5 陳波;水尾鎮(zhèn)著力關愛留守兒童[N];瀘州日報;2008年
6 記者 孫明君;留守兒童心理拓展訓練營在我市啟動[N];佳木斯日報;2008年
7 程浩 許慶勇 本報記者 洪敬譜;老師“媽媽”為留守兒童送親情[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8 林金炎;關注留守兒童[N];潮州日報;2008年
9 通訊員 董盛先 黃歡 畢朝暉;英山縣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驗在全國研討會上交流[N];黃岡日報;2008年
10 符成生 李莉 梁劍鋒;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N];宜春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2 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瀟;勞動力更替的低成本組織模式與階級再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胡東紅;可能性構造空間理論與中醫(yī)藥創(chuàng)新配方思維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柏永全;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探究[D];東北大學;2006年
7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楊豫暉;數(shù)學教師教學決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楊小洋;中學生個人認識論的特點及與自我提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D];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姜利勇;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及設計創(chuàng)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永春;商丘市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問題的調查報告[D];蘭州大學;2010年
2 王淑芳;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及其與依戀應對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年
3 楊帆;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fā)展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潘瑜;貴州省凱里市灣水鎮(zhèn)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D];貴州大學;2010年
5 宋晨輝;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郭津;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7 趙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翟繼輝;黑龍江省邊境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況實證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
9 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調查與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李瑩;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權利保護初探[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940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49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