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技術論文 >

裴斯泰洛齊與“教育心理學化”

發(fā)布時間:2017-12-17 15:26

  本文關鍵詞:裴斯泰洛齊與“教育心理學化”


  更多相關文章: 裴斯泰洛齊 教育 心理學化


【摘要】:教育心理學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學說,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萌發(fā)這方面的思想。到19世紀初,由裴斯泰洛齊首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口號,強調了"教育心理學化"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涵,并對此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實驗性探索。裴斯泰洛齊關于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和實踐,引發(fā)了19世紀遍及歐美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對西方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產生重要影響,具有普遍和久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9
【正文快照】: 裴斯泰洛齊作為19世紀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對教育事業(yè)的貢獻和影響不僅是重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其中,首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口號,并對此大聲呼吁,還在他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進行了執(zhí)著的實驗和探索,這在教育史上顯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一所謂“教育心理學化”,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2 劉林;對高校學生自我管理的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陳桂香;王永;;諾丁斯“關心”理論對教師素質的要求[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8期

4 陳桂生;“德育目標”引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5 范牡丹;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女子教育觀探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劉麗;;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網(wǎng)絡觀摩式教學的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陸自榮;理性的兩重性與教育取向的兩重性[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王雙利;;教育愛理論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讀裴斯泰洛齊《林哈德與葛篤德》有感[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8期

9 史巍莎;;構建“關懷”型課堂——從諾丁斯的《學會關心》說起[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年11期

10 陳桂香;;論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的超越性[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高春花;曹鳳月;;中國家庭中兒童虐待的原因分析——以倫理學為視角[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徐學瑩;;裴斯泰洛齊論智育及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楊梅;;西方幼兒游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胡曉;;家庭:兒童道德習得的“原生地”——讀裴斯泰洛齊著作《林哈德和葛篤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軍蘭;于近仁;;試論古代中國與希臘傳統(tǒng)體育觀的差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汪麗梅;知識觀視域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琪;西方現(xiàn)代體育科學發(fā)展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潘永興;激勵教育的理論詮釋與實踐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可云;教育技術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朝東;論教育啟蒙與公民人格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興洲;重構學校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鋒;狄爾泰教育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旭;關于高中生班級自主管理的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欣;兒童本位觀視野下幼兒圖書市場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俊穎;論瑞士中小學自由主義教學價值取向[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明晶;陳鐘j語文教育思想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5 公雯雯;社區(qū)青少年職業(yè)發(fā)展需求與職業(yè)培訓政策應對[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曹圣輝;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么樣?[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晨;初中生閑暇教育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雯雯;教育倫理學視角下的師生沖突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9 譚姣蓮;徐特立教育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樊晶晶;錢穆大學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富鋼;;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化”思想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9年02期

2 胡曉風;金成林;;陶行知研究反思札記之四[J];生活教育;2009年05期

3 羅生全,馮文全;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4 邵偉德;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簡述[J];體育文化導刊;1988年01期

5 汪劉生;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J];比較教育研究;1986年03期

6 陳伙平;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愛及其啟示[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王靖媛;;教育,應當追求這種境界[J];教育文匯;2008年07期

8 鐵皮鼓;;國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J];內蒙古教育;2009年19期

9 王小丁;;愛的教育——解讀裴斯泰洛齊[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年09期

10 張利鈞;;裴斯泰洛齊教育實驗初探[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學瑩;;裴斯泰洛齊論智育及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易紅郡;;赫爾巴特的教育實驗思想及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馮曉林;;儒家教育學說的邏輯起點試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滕大春;;從比較教育觀點評費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貢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森;;西方關于人的學說與教學動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胡曉;;家庭:兒童道德習得的“原生地”——讀裴斯泰洛齊著作《林哈德和葛篤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單洪德;;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感想[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9 李子魁;;陶行知教育學說中的師范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10 郭法琦;;試論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兒童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紅林;調準我們教育學的焦距和色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瞿葆奎 鄭金洲 程亮;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九江市鶴湖學校校長 李廬清;前行在讓教育回歸本位之路上(一)[N];九江日報;2009年

4 若魚;留學當以不留學為目的[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1年

5 喻本伐;“第一流教育家”的自期與論定[N];中國教育報;2011年

6 張曉淮;人性視域中的孔子[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黃千紅;“撿垃圾”喚醒自主意識[N];自貢日報;2008年

8 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 熊和平;課程:從“圈養(yǎng)”、“游牧”到“傳記”[N];中國教育報;2004年

9 錢悅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素質教育[N];貴州政協(xié)報;2006年

10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華國棟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田立莉;差異是和諧課堂的細胞[N];中國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福春;美國教育學演進史(1832-195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薛小麗;西方近現(xiàn)代興趣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侯威;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愛勤;會通中西 融貫古今[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東海;全人教育思潮與高等教育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立新;美國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研究[D];河北大學;2002年

7 楊冰;回眸與超越——先秦時期原創(chuàng)性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曹影;德育職能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郭慶霞;美國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雪光;裴斯泰洛齊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江云鳳;裴斯泰洛齊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及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值敬;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述評[D];揚州大學;2009年

4 張愛梅;裴斯泰洛齊和晏陽初鄉(xiāng)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比較[D];河南大學;2007年

5 于曉君;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寧芳艷;近代外國教師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秦娟華;愛與理的教育[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王玉超;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劉冬威;民族心理劇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王文禮;“道法自然”與“以天性為師”[D];河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006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006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419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