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學何以作為一門學科
本文關鍵詞:教育技術學何以作為一門學科
【摘要】:任何學科都表現為一種知識體系,且具有研究對象、研究取向和方法、研究范圍、概念系統(tǒng)等特征。學科最核心的靜態(tài)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對象,其動態(tài)特征便是知識創(chuàng)生。是否具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是"是否是學科"的核心判據。知識體系的獨特性可以用于判定學科的獨立性。按照這樣的準則,技術應用主義的教育技術學不是一門學科,而只有以教育技術本身作為研究對象的教育技術學才可以稱為一門學科。作為學科的教育技術學中,教育技術是一種獨特的技術,是教育系統(tǒng)的構造技術。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關鍵詞】: 學科特征 教育技術學 教育學 評判標準
【分類號】:G40-057
【正文快照】: 我們動輒將教育技術學言說成學科,可是有調查研究表明,即使越來越多的非教育技術學專業(yè)人員認可教育技術,仍有人認為教育技術學不能成為獨立學科。(汪基德等,2008)那么,教育技術學到底是不是一門學科呢?或者說,教育技術學在何種意義上才是一門學科呢?對于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侯懷銀;劉光艷;;中國教育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及其特征——以20世紀下半葉為中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吳鋼;論教育學的終結[J];教育研究;1995年07期
3 汪基德;;中國教育技術學科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楊開城;一種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技術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尚致遠,范國睿;新世紀教育哲學的使命: 批判與創(chuàng)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4期
2 張?zhí)煅?;也談教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金廣君,林姚宇;論我國城市設計學科的獨立化傾向[J];城市規(guī)劃;2004年12期
4 劉冬巖,陳旭遠;教育理論思維的公共性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梁文鑫;余勝泉;;基于設計的研究的過程與特征[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喬錦忠;當前教育學體系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7 侯彥斌;;略論教育理論原創(chuàng)與區(qū)域教育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陳麗萍,馬玉女;思辨方法和實證方法的分離與交錯——淺析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域[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11期
9 張忠華;;教育學中國化百年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10 金順明;教育學教材的“知識點”問題[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曉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2 陳學東;近代科學學科規(guī)訓制度的生成與演化[D];山西大學;2004年
3 吳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健寧;高等學校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構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邵燕楠;走向“情境”與“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萬力維;控制與分等:權力視角下的大學學科制度的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永;西方教育學知識形態(tài)演進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澍;尋求恰當的知識論立場[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克建;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巨慧;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2 胡守強;高等農業(yè)院校重點學科建設宏觀對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3年
3 劉昊;智力落后班級多媒體教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趙秉乾;高中數學學法指導[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謝武紀;預成到生成:現代教育理論研究的走向[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吳原;尋找失落的理想[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賈穎;信息技術課堂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動機激發(fā)的教學設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夏廣萍;信息技術支持的多元智能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艷霞;使用思維導圖支持探究性學習教學案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吉;經驗網絡課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石中英;;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陶立志;電化教育學派之說[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與李秉德先生商榷[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4 李龍;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一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5 徐曉東;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及其研究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6 南國農;新世紀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進“14345工程”[J];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7 李康;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李龍;教育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三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9 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10 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關中客;;十個人的十句話[J];遠程教育雜志;2010年02期
2 ;教育技術學[J];語文教學通訊;1987年02期
3 梁云飛;喬瑞兵;湯東初;;關于教育技術學非師范專業(yè)教學的創(chuàng)新建議[J];魅力中國;2009年24期
4 周士琳;;教育技術學[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5年07期
5 焦建利;葉力漢;;教育技術的復雜性與復雜的教育技術學——從復雜性科學角度看教育技術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公建偉;;關于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探討[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年05期
7 王宏;;從生態(tài)位現象看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晉一鳴;孔惠潔;;對美國教育技術定義變遷的若干思考[J];中小學電教;2010年03期
9 張海,王以寧;國內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定義和領域——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現狀的認識[J];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焦建利;;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喻忠恩;;近十年民國廣東教育研究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李;信息技術教育的法寶[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2年
2 漸 娟;美術教學應加強科際聯系[N];中國藝術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春玲;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任麗萍;中美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培養(yǎng)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李玉梅;廣西高職院,F代教育技術應用現狀與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4 肖冬寶;Learning2.0:理念、學習活動設計及其管理[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5 郝中超;對教育技術學在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價值的分析與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洪霞;績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苗一梅;蒙古族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特征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8 馮建英;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協作學習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林欽;基于混合學習的研究型網絡課程實施效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魏小迪;交互理論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構建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336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03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