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隱性備課
本文選題:教師 + 備課; 參考:《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11期
【摘要】:教師備課重要的不是寫文字教案,而是隱性備課。隱性備課作為一種隱而不露卻對上好課具有極大潛在影響的備課方式,是教師師德精神的寫照,是教師的學養(yǎng)累積,是教師的經(jīng)驗省思,是教師教學研究的明證。隱性備課是教師"一輩子"的準備,是上好課的根本。
[Abstract]:The important thing for a teacher to prepare a lesson is not to write a written teaching plan, but to prepare a lesson tacitly. Recessive lesson preparation, as a kind of hidden but unexposed lesson preparation method, is a reflection of teachers' moral spirit, the accumulation of teachers' learning, the reflection of teachers' experience, and the clear proof of teachers' teaching research. Recessive preparation for lessons is the preparation of a teacher's life and the foundation of a good class.
【作者單位】: 河南安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隱性備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8-GH-007)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含韞;社會互動視野中的新型師生關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汪才明;論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孫穎蓀;;《網(wǎng)頁制作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建構主義為指導[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任其平;論發(fā)展高師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學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葛賢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評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許世平;高師院校教育類課程:調(diào)查與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于忠輝;論教育生態(tài)平衡與素質(zhì)教育[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8 李紅英;三種主流課程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3期
9 張曉瑾;第斯多惠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朱麗;生活與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5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6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承波;信息時代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變革及其運行機制[D];廈門大學;2002年
10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漠琳;西方“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其對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夏歷;“五四”時期兒童文學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張婧;戰(zhàn)后美國合作教育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4 唐玲;新世紀研究生德育內(nèi)容體系及途徑方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5 薛孝宏;論教學交往——理論的探究與現(xiàn)實的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溫永權;深圳校園物質(zhì)文化景觀建構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大鳴;體育運動學校學生思想品德狀況調(diào)查及發(fā)展對策——體育的遷移價值[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鐘躍;優(yōu)化英語交際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zhì)[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仲全;高師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知識結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馮多;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教師書畫[J];安徽教育;2004年08期
2 ;教師書畫[J];廣西教育;2004年28期
3 ;教師書畫[J];人民教育;2004年18期
4 約翰·施拉特,鄧笛;我是教師[J];山西教育(綜合版);2005年03期
5 修春雨 ,王韋平;傷害,在一言一行中——教師言行對學生心理影響的分析與思考[J];山東教育;2005年16期
6 楊麗萍;;教師禮贊[J];小學青年教師(語文版);2006年03期
7 季阿娜·鮑戈達諾娃 ,陳慶瑞;怎樣才算是一名好教師——歐美一些國家學生和教師心目中的好教師[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年01期
8 ;教師文藝[J];黑河教育;2000年01期
9 聶川;教師的眼睛[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5年04期
10 黃好額;為教師“走穴”一辯[J];教學與管理;2005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秀榮;;談教師對學生的愛[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2 趙鳴九;;大學青年教師16種個性因素的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卞玉潮;;維護學生的尊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4 盧毅勤;;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中的定位[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潘小莉;;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及其影響淺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徐燕萍;;教育是農(nóng)業(yè),教師當何為?——論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的“整體教育”職能[A];葉圣陶德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劉友仁;;論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意識的更新[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8 蔣晉紅;;實施素質(zhì)教育 教師是關鍵[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9 王金道;;不同類型學校教師健康狀況的多緯度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余崢嶸;;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淺談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郭朝紅;影響教師政策的中介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潤智;被規(guī)約的教師職業(yè)[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延文;教師專業(yè)化的系統(tǒng)分析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5 羅儒國;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常亞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馮茁;論教育場域中的對話[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趙荷花;學習的教學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時春;靜悄悄的革命:教師對課程的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xiàn)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焦麗敏;論教師的情緒管理[D];湖南大學;2008年
4 吳璜;在研究中認識新的自我——關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姜淑穎;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形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浩;關于教師人力資源管理的若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朱賽紅;教師與家長互動關系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辛麗春;論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金芳;教師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雙;教育行動研究的本土化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802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08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