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的“溶解”:課程類型轉變下的教學關系
本文選題:教學關系 + 集合課程 ; 參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摘要】:教學關系主要包括教師之間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分析指出,我國以往的舊課程體系是一種強分類強構架的集合課程,這種課程類型下的教學關系呈現(xiàn)出"等級分明"的特點。但我國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的目標——綜合課程則是一種弱分類弱構架的整合課程。在從集合課程轉變到整合課程的過程中,原有教學關系的等級逐漸"溶解"消失,教師、學生都處于平等交往的教學關系,這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Abstract]:Teaching relationship mainly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ld curriculum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curriculum with strong classification and strong frame, and the teaching relationship under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typ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erarchy". But the goal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is integrated curriculum with weak classification and weak framework.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collective curriculum to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original teaching relationship level gradually "dissolves"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 the teaching relationship of equ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2007年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出國留學”項目資助
【分類號】:G42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德庵;;“T膂、酥]埂薄巴惶蕁⒒苯鈁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2 周發(fā)來;學貴知疑[J];江西教育;1982年10期
3 麥志強 ,梁然;展望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前景[J];教育導刊;1983年05期
4 文碩;王剛;;運動場上的心理學(三)[J];四川體育科學;1984年02期
5 趙學華;課堂師生雙向交往對教學的影響[J];寧夏教育;1985年12期
6 伍先禎;;舊的教學關系必須改變[J];天津教育;1985年12期
7 金滋良;;不僅在其內 而且要其外[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5年02期
8 巴哈爾古麗;統(tǒng)計熱力學小結[J];化工高等教育;1986年02期
9 瑪世明;試論教學中的平衡關系[J];教育探索;1986年02期
10 李燕生;;關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燕;韋荷雅;;談非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2 朱宏暉;符雪桐;李榮;;智能控制在焦爐加熱優(yōu)化控制中的應用[A];1997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劉宗藩;;用微機作地質統(tǒng)計分析確定礦床合理勘探網(wǎng)度[A];計算機在地學中的應用國際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1991年
4 朱光;;教育信息化對GIS專業(yè)教育的影響[A];首屆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吳向洋;;“新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八——追尋的旋律[C];2003年
6 橋本和子;尾原喜美子;道廣睦子;谷田惠美子;;護理系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家庭意識及其相互關系[A];第九屆中日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和平;王健;和慶華;;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試教情況的實證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C];2004年
8 何英;;新課程指導下高中化學自主學習方式的探索[A];天津市繼續(xù)教育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9 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唐曉亮;許毓敏;;物理實驗不確定度的教學探索[A];2005年全國高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秀全;教學行為改向何方[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李愛東(作者單位系北京市35中學);警惕新誤區(qū)[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3 陳琳;校園內的性侵害:我們如何防范[N];法制日報;2002年
4 本報通訊員劉琳 本報記者吳鶴年;“家教超市”在福建悄然現(xiàn)身[N];科技日報;2002年
5 黃紅亞;數(shù)學教學中幼兒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馬哲娟;課改要求構筑新型師生關系[N];中國教師報;2003年
7 陳芳;“擇校熱”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失衡[N];大眾科技報;2003年
8 楊相勇 王燕燕;小鳥帶著大鳥飛[N];音樂周報;2003年
9 馬宏萍;中小學圖書館發(fā)展舉步維艱[N];中國婦女報;2004年
10 瑞豐;在遠程教育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君霞;論創(chuàng)新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的特征與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田越;網(wǎng)絡課程中電子學習檔案設計與制作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鮑聰;共生性師生關系——對師生關系的一種闡述[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4 丁亞玲;研究個性化學習風格,改革數(shù)學課堂教學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唐小艷;論邊遠地區(qū)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余黎明;論未成年人校園傷害事故責任的承擔[D];鄭州大學;2004年
7 王玉芬;發(fā)展性課堂教學及其實施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8 蔣天策;理解型師生關系及其構建方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褚華;創(chuàng)建“交往”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新形態(tài)[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尚茜;“樂—讀—思—創(chuàng)”教學方法的實踐與研究——中學生數(shù)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探索[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096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90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