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治象征理論在當代美國教育政策分析中的工具價值
本文選題:政治象征 切入點:教育政策分析 出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文字的含義蘊含在它的運用之中。"政治象征理論主張,從政策的生產(chǎn)、傳遞和接受三個層面,來分析"字面上"的政策是否被實施,從而質(zhì)疑語言的政治性和作為性。在政治象征理論的分析視域中,20世紀80年代保守主義陣營在公共教育政策文本中生產(chǎn)出"優(yōu)異"與"選擇"兩個"象征符號",并通過"學校大辯論"實現(xiàn)了政策的合法化,最后在與新進步主義的"民主對話"中實現(xiàn)了政策的社會化。
[Abstract]:"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contained in its applicatio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ymbolism argues that the "literal" policy is implement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policy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ymbolism, the conservative camp produced "excellent" and "choice" in the text of public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1980s. And through the "school debate" to legitimize the policy, Finally,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policy was realized in the democratic dialogue with the new progressionism.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馬敏;政治象征符號的工具價值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玉;李雁;;論學校教育中的控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楊玲;薛捷;;教材圖書市場的“檸檬”現(xiàn)象與社會評價機制的構建[J];大學出版;2008年04期
3 徐金海;;論班級契約管理[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6期
4 石鷗;劉一磚;;我國高校課程改革預期目標及其偏離的研究(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01期
5 丁道勇;;論教育改革中的教師時間[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石鷗;李祖祥;;教科書的空無內(nèi)容與教師的應對[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李紅娟;郭為桂;;學校教育的政治社會化研究:西方學者的視野及其啟示[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8 閆引堂;;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9 趙長林;呂金偉;;三版本初中語文教科書選文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6期
10 陳露茜;;美國“學校大辯論”的學術研究路徑回顧[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立君;美國公立高中能力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任桂平;文化視野中的語文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海英;協(xié)商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廣軍;符號的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艷霞;課程中的文化選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王星霞;學校發(fā)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霽;學術網(wǎng)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李祖祥;控制與教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麗群;論知識準入課程中的國家介入[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柏華;小學教師教材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榮彬;高中思政課教材美育功能及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邵秀娟;符號塑造: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學習困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鐘峰華;論語文教材對課程內(nèi)容的實現(xiàn)[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4 陸云峰;走向生活的德育教科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沈小婷;幼兒園課程園本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朝陽;古德萊德的師范教育改革與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王蕊;小學課堂中的自由與規(guī)訓問題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朱薇娜;制約縣域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因素及對策問題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鄔思云;女性主義視域下中學語文教科書的性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林潔;科學教科書話語微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查普曼;謝學義;;新保守主義文化批判對政治哲學[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60年09期
2 白錫X;當前西方的新保守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86年05期
3 孫聚高;;當代西方保守主義:“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政治哲學基礎[J];湖北社會科學;1992年02期
4 高華平;傳統(tǒng)文化熱已走向新保守主義了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5 韓玉貴,馬偉濤;新時期日本新保守主義的發(fā)展及對中日關系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張燕軍;;新保守主義、民主和“大中東民主計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西方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對英國當前教育改革的影響[J];教育研究;1996年07期
8 金元浦;何以“保守主義”而又“新”?[J];讀書;1996年05期
9 陳明;;保守:思潮與主義 九十年代學術重讀之四[J];博覽群書;2002年12期
10 袁明;是誰在主導美國對外政策——新保守主義的能量和局限[J];世界知識;2003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慧峰;俞祖華;;中國近代保守主義思潮研究綜述[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居閱時;;承德避暑山莊的政治象征義[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C];2004年
3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現(xiàn)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4 佐藤學;;全球化時代的日本學校教育改革——危機與改革的構想[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張建農(nóng);;建水文廟歷史地位芻議[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滕世華;;誰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種學理性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雷菁;洪灝;;新自由主義的由來、本質(zhì)特征及其影響[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郭德宏;;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研究述評[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張衛(wèi);王振卯;;社會群體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10 王國興;;美國對華出口控制的趨勢、因果與中國的對策[A];美國新經(jīng)濟周期與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全國美國經(jīng)濟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作者丁一凡;反擊新保守主義[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姜琳 編寫;新保守主義就是明日黃花[N];社會科學報;2004年
3 鄧廣(學人);新保守主義寫作的多重困境[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4 Ramesh Ponnuru;新保守主義控制布什政府外交政策?[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康慨;伊拉克讓福山自我終結[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求是;關注當代西方新保守主義思潮[N];浙江日報;2006年
7 馬克·里拉 翻譯 劉擎;“反動”的概念[N];文匯報;2010年
8 丁剛;新保守主義的終結[N];人民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谷亞光;學習西方不能生吞活剝[N];中國改革報;2004年
10 沈丁立;布什的保守主義是否終結[N];學習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志東;新保守主義與冷戰(zhàn)后的美國外交政策[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5年
2 王聯(lián)合;美國新保守主義及其對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4年
3 楊子輝;美國新保守主義與布什外交戰(zhàn)略[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4 肖克;當代西方保守主義民主政治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雷大川;“樂”:政治意義的宣化——先秦政治傳播觀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賈曦;保守主義理念與冷戰(zhàn)后美國對外軍事行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黎世光;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危機和古典出路[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劉宗義;解析美國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決策[D];外交學院;2007年
9 張玉;戰(zhàn)后美國聯(lián)邦高等教育弱勢扶助政策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10 王磊;布什反恐話語分析[D];外交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池景慧;為自由而代言—歐文·克里斯托新保守主義思想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王克東;美國新保守主義及其影響淺析[D];四川大學;2004年
3 金龍云;當代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國際戰(zhàn)略評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沈小捷;新保守主義對小布什政府中東政策的影響[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召坤;新保守主義對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響[D];外交學院;2010年
6 章浩;新保守主義與布什政府外交[D];外交學院;2004年
7 吳迪;試論威廉·克里斯托爾的新保守主義外交思想[D];遼寧大學;2011年
8 高四梅;美國“新帝國論”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許琳;美國新保守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7年
10 胡淵;新保守主義與布什政府外交[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829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68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