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認知靈活性和刺激加工特點:行為及ERP研究
本文關鍵詞:孤獨癥兒童認知靈活性和刺激加工特點:行為及ERP研究 出處:《西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孤獨癥譜系障礙 兩可圖 認知靈活性 認知加工 新異加工過程 臨床行為 ERP
【摘要】:認知靈活性意為根據(jù)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在不同思想或行為之間轉(zhuǎn)換的能力。認知靈活性是人類感知到外界刺激發(fā)生變化后,發(fā)揮適應作用。在認知能力、計劃、執(zhí)行功能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心理理論中重要直接性影響因素。多種研究證實,孤獨癥兒童前額葉、梭狀回等與高級認知相關的腦區(qū)都有所損傷。他們無法很好的理解他們的意識、概念和心理的狀態(tài),并且對于外界刺激表現(xiàn)出冷漠、好奇度低和對于改變的低容忍度,都表現(xiàn)出他們的重復刻板和認知靈活性低下的特點。本研究用行為研究和ERP研究結合起來探討孤獨癥兒童表現(xiàn)出的異常的心理加工過程和具體加工特點。實驗一探討了孤獨癥兒童在認知靈活性方面心理逆轉(zhuǎn)能力和加工機制的特點。實驗選取典型發(fā)育兒童30人,其中男生26名,女生4名;選取孤獨癥兒童27名,男生23名,女生4名。兩組年齡匹配,分別為典型發(fā)育組(控制組)和孤獨癥組。讓所有被試對復雜兩可圖內(nèi)容反饋,對反應時、首次反饋信息種類、整體和細節(jié)反饋數(shù)量和單一反饋內(nèi)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孤獨癥被試與典型發(fā)育被試在看見這些圖片時首先注視和理解的部分,不存在整體和局部上傾向的差異,都是先注視整體;孤獨癥被試會注意到顯著地更多局部或細節(jié)的物體,但很難將物質(zhì)的改變進行合理整合并加以理解;孤獨癥被試顯著地更多的是注意整體物質(zhì),且不易運用心理逆轉(zhuǎn)體現(xiàn)認知靈活性;孤獨癥被試傾向于先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與典型發(fā)育被試類似。從而得知,孤獨癥兒童首次加工機制與正常兒童一樣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加工;孤獨癥兒童感知到的細節(jié)更多,且他們很難做出對已有的合理解釋之外的另一種合理解釋,即很難發(fā)生心理逆轉(zhuǎn)現(xiàn)象和認知靈活性弱。實驗二用ERP技術探討加工產(chǎn)生變異的刺激和正常的刺激的心理過程的神經(jīng)機制。選取18名孤獨癥兒童和17名典型發(fā)育兒童,孤獨癥兒童中16個男生和2個女生,典型發(fā)育兒童中全是男生。實驗材料為三類:標準刺激,偏差刺激和新異刺激。標準刺激是常見的蔬菜水果的寫實照片,偏差刺激是這些照片的卡通版圖片,新異刺激是將水果蔬菜的常見顏色改成了不可能存在的顏色,如藍色西瓜等。該實驗為完全被動無操作要求的實驗,在被試看實驗的過程中記錄EEG數(shù)據(jù)。ERP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早期成分對所有刺激類型的P100的振幅和N100潛伏期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孤獨癥組顯著大于典型發(fā)育組;晚期成分P300振幅存在顯著組間主效應,孤獨癥MMN振幅顯著低于典型發(fā)育組和N400的潛伏期上存在顯著交互效應,且對新異刺激表現(xiàn)出N400效應,且N400振幅的組間主效應顯著。證實了孤獨癥兒童對于早期加工階段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注意資源,同時后期加工階段他們的自動探測能力和維持注意能力偏弱,也會將刺激特性進行語義層面和圖片層面的特性拆分,對于新異刺激有機警狀態(tài)和特異的語義加工。本研究用行為研究和ERP實驗探討了孤獨癥兒童在感知外界刺激及改變的事物時的加工特質(zhì)和認知靈活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需要比正常兒童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注意資源加工變異性的物質(zhì),后期對差異的自動檢測能力弱,會對變異度極高的刺激進行語義加工和機警,他們的加工特性是自上而下為先,并更注重細節(jié),但不能靈活揮認知靈活特性。該研究結果解釋了孤獨癥兒童的加工特點和步驟,這研究結果具有很大理論和實際意義,但由于其中涉及的心理因素很多,有些結論還需更細致的實驗進行討論。
[Abstract]: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ideas or behavio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 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is the part of the cognitive ability , the plan , the execution function and so on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autism childre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developmental group ( control group ) and autism group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children with autism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and attention resources than normal childre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ldren with autism need more time and attention resources than normal children .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4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蘭婷,單友荷;孤獨癥的臨床學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7年03期
2 姜永志;白曉麗;;我國孤獨癥兒童治療干預技術研究現(xiàn)狀[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年02期
3 萬喜;;孤僻兒童與孤獨癥兒童的差異[J];大眾心理學;2005年04期
4 萬喜;孤僻兒童與孤獨癥兒童的差異[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5年07期
5 曉河;蘇木;;“孤獨”的方程式[J];中國作家;2009年12期
6 南香紅;;中國“孤獨癥”兒童尋訪(兩則)[J];報告文學;2004年07期
7 馬小鳳;馬娥;;孤獨癥成因的心理學研究進展[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6年06期
8 鐘璨;;首屆“世界孤獨癥日”宣傳活動在京舉行[J];中國殘疾人;2008年05期
9 王麗娟;陳鑫;;孤獨癥與鏡像神經(jīng)元[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9年07期
10 劉進;;以優(yōu)美的旋律感化孤獨,以動人的樂韻滋潤心田——談家庭音樂文化氛圍對孤獨癥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障礙的干預[J];大眾文藝;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歐婉杏;查彩慧;汪玲華;;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發(fā)展中的北京市孤獨癥兒童教育訓練[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3 孫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養(yǎng)有語言的孤獨癥兒童的主動語言[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4 萬國斌;何慧靜;何曼玉;王為實;;孤獨癥幼兒的行為特點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為實;萬國斌;何慧靜;何曼玉;;孤獨癥幼兒的行為特點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獨癥兒童語言交往能力訓練個案研究[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歐建君;陳琛;尋廣磊;吳仁容;趙靖平;;中國城市學齡前孤獨癥兒童家庭面臨的職業(yè)和財政負擔調(diào)查[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8 謝明;;“運用維果茨基理論指導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研究報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9 唐久來;魏薇;吳德;王雨松;;孤獨癥兒童尿液代謝組學篩查指標的初步建立[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10 陳雪芬;秦s,
本文編號:14135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1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