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xiàn)代性研究的進展及其闡釋空間的拓展
本文選題:教育現(xiàn)代性 + 研究進展 ;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4年02期
【摘要】:現(xiàn)代性之于教育,不是已完成的謀劃,而是依然在向未來伸展的不斷變換面孔的現(xiàn)實性存在,因此,現(xiàn)代性是教育研究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學界有意識地研究教育的現(xiàn)代性卻是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事情,討論的范圍也十分有限。其實,現(xiàn)代性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大的文化范疇,可為教育研究提供廣闊的闡釋領域和空間。應當從現(xiàn)代性豐富的內涵和性質出發(fā),進一步拓展教育現(xiàn)代性研究的學術視野和學術價值。
[Abstract]:Modernity is not a completed plan for education, but a reality that is still spreading to the future. Therefore, moderni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hat educational research cannot avoi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Chinese scholars consciously studied the modernity of education only in the 1990s, and the scope of discussion is very limited. In fact, modernity, as an inclusive cultural category, can provide a broad field of interpretation and spac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nature of modernity,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the academic horizon and academic value of educational modernity research.
【作者單位】: 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大學;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度規(guī)劃基金項目“農村教師培訓遷移研究——以‘國培計劃’為例”,項目編號:11YJA880041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峻;現(xiàn)代性框架下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兼論教育目的觀與教育過程觀[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郝德永;教育學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吳全華;;“適切性”抑或“出位之思”?——對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思想的中國語境的檢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楊興玉;;科際整合的現(xiàn)代性意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5 吳永軍;;正確認識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及其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08期
6 褚宏啟;教育現(xiàn)代化若干問題論綱[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05期
7 吳黛舒;;中國教育學學科危機探析[J];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8 方芳;;現(xiàn)代性的雙重屬性與人的發(fā)展[J];蘭州學刊;2008年01期
9 高玉;;意義與局限:現(xiàn)代性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馮黎明;;論文學研究的知識學屬性[J];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旦捷;《聊齋志異》美學思想新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2 鄭小霞;;從抽象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現(xiàn)代性診斷的批判與超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陳慶華;;生命意義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4 王建;;高等教育工具化現(xiàn)象及其對策分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曾憶夢;;論本雅明的“追憶”概念及現(xiàn)代性的救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6 徐振軒;簡論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熊春林;黃正泉;熊亮;;高等農業(yè)院校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8 黃乾;姚素香;;《中國天氣》課程中的范例教學設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4期
9 方敏;;現(xiàn)代性的歷史進程、內涵和實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時偉;;區(qū)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秦越存;;現(xiàn)代性倫理危機與西方共同體主義的困境[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吳全華;;論康德的教育現(xiàn)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向陽;;歷史課堂開掘生命教育的實踐和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5 謝永康;;“天才”的出場——國外阿多爾諾哲學研究述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8 董正愛;;生態(tài)秩序重塑的回應型法律范式解構——基于人類集體福祉超越市場邏輯的轉型認識[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9 羅婧;;貧困地區(qū)學前教育發(fā)展的思考[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趙樹魁;關艷琴;;高師院校直面基礎教育新課改挑戰(zhàn)的對策探析[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滿玉;沈陽市沈河區(qū)初中生命教育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柏久之;“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電光;技術風險評估中的觀念沖突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張凌;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威;場域視角下的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一介;;啟蒙在中國的艱難歷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王本陸;;論中國國情與課程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孫利天;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J];長白學刊;2001年02期
4 于偉;終極關懷性教育與現(xiàn)代人“單向度”性精神危機的拯救[J];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01期
5 王本朝;從現(xiàn)代性到全球性——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資源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10期
6 周國芳,康松,康濤;復興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年03期
7 唐瑩;;事實/價值問題與教育學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年01期
8 周浩波;元教育理論研究綱略——“教育”意義的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01期
9 H·A·吉魯,譚曉玉 ,鄭金洲;后結構主義者的論爭及其對于教育學的幾種影響:轉向理論[特約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01期
10 W·布雷岑卡,李其龍;教育學知識的哲學——分析、批判、建議[特約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北師大中文系 王一川;[N];社會科學報;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曉靜;課程資源研究進展述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劉麗艷;馬云鵬;劉永兵;;亞洲課堂環(huán)境研究進展與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薛本潔;張靜;;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年16期
4 周月朗;李建梅;;西方國家教師壓力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云夢學刊;2006年04期
5 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tài)學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3期
6 李國俊;肖明;;基于內容分析的網(wǎng)上考試系統(tǒng)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年03期
7 許曉芳;侯振虎;;老年人孤獨感的心理學研究進展[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3期
8 陳瑜;張小遠;;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年11期
9 張建勇;;大學生心態(tài)的研究進展[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張立新;王雅林;;國內外教育消費研究述評及展望[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立新;王雅林;;國內外教育消費研究述評及展望[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吳全華;;論康德的教育現(xiàn)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張雯;;大學生生命質量研究進展[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黃海;余莉;;網(wǎng)絡成癮的干預研究進展[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曉飛;;學業(yè)自我概念研究的新進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儲召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夯實基礎是關鍵[N];中國教育報;2006年
2 錦琪;21課題引領內涵發(fā)展[N];揚州日報;2010年
3 馮建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特殊性中尋找中國教育轉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侯素芳;個體權利視域中的教育現(xiàn)代性的正當性[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全華;教育現(xiàn)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喬桂娟;俄羅斯教育現(xiàn)代化區(qū)域推進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太構;當代中國教育現(xiàn)代性核心因素研究——一種發(fā)展教育學的視角[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黃勝昔;現(xiàn)代性的渴望[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育新;當前我國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陳仁;論作為“啟蒙”的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5 謝錦霞;現(xiàn)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984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9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