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原住民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特點調查——以某!熬W(wǎng)絡班”學生為例
本文選題:創(chuàng)造力 + 數(shù)字原住民; 參考:《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07期
【摘要】:數(shù)字原住民是伴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習者。A校于2009年開設"網(wǎng)絡班",實施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常規(guī)課堂教學。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網(wǎng)絡班學生都能隨時接入網(wǎng)絡進行學習。他們既是數(shù)字時代的原住民,也是數(shù)字化學習的實踐者。兩年之后,網(wǎng)絡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課堂網(wǎng)絡學習與創(chuàng)造力之間的關系引起關注。調查結果顯示,網(wǎng)絡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傾向和創(chuàng)造力思維表現(xiàn)都強于非網(wǎng)班學生,但新技術使用并非提升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網(wǎng)絡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隨年級上升呈遞增趨勢,四年級和五年級是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Abstract]:Digital aborigines are a new generation of learners who are growing up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n 2009, School A set up a "network class" to carry out regular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Both in and out of class, online class students can be connected to the network at any time for study. They are both aborigines of the digital age and practitioners of digital learning. Two years later, the creativity of online class students showed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online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eativity tendency and creative thinking performance of online class students are stronger than that of non-net class students, but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is not a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hance creativity. Th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etwork class is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and grade 4 and grade 5 are the key peri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作者單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利用教育游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3YJA880061)
【分類號】:G4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阮瀅;;當“數(shù)字移民”遇到“原住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10期
2 滕志妍;李東材;;從賦權自治到能力建構: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新路向[J];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歷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唐科莉;;澳提出應用ICT提高原住民學生成績的十大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0年19期
5 萬明鋼;臺灣原住民教育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6 薛瑩;;早安,數(shù)字原住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年01期
7 ;澳統(tǒng)一教材加強學生對原住民及澳亞關系的認識[J];輔導員;2010年09期
8 謝淑娟;荷蘭傳教士在臺灣創(chuàng)辦教會學校的活動[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9 董洪云;吳明艷;;教師之惑:當“數(shù)字移民”遭遇“數(shù)字原住民”[J];中國教師;2011年15期
10 George Heinrich;申為軍;;明尼蘇達大學德盧斯校區(qū)斯文森科學樓[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07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評論員 劉晗;印度學額政策:硬性平等引發(fā)沖突[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2 拱墅報道組 黃群邋陳亮 記者 丁雄英 王成;學生出卷 區(qū)長答題[N];杭州日報;2008年
3 記者 周碧華;“德商”開發(fā)老撾傳播“德行”[N];常德日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華斌;冷戰(zhàn)后印尼華文教育發(fā)展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083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0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