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改革: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
本文關鍵詞: 教育改革 改革評估 改革決策 改革動員 改革執(zhí)行 方法論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1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單從宏觀層面對教育改革的分析難以回應現(xiàn)實情境下教育改革的諸多問題,因此需要尋求教育改革的微觀機制理解復雜的教育改革。克服既有研究的局限,應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將教育改革分為改革評估、改革決策、改革動員和改革執(zhí)行四個階段,厘清影響每個教育改革階段的作用因素,并把握各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機制,構建一個基本的解釋與理解教育改革的分析框架,增強對教育改革的解釋力。
[Abstract]:Education reform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macro level is difficult to respond to many problems in the real situ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the micro mechanism of education reform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education reform.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we should make some breakthrough in methodology, and divide education reform into four stages: reform evaluation, reform decision-making, reform mobilization and reform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ach stag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grasps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constructs a basic analysis frame of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strengthen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ducation reform.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文化沖突與制度生成:我國大學制度變革的歷史審視》(項目編號:2012M5204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宗智;;依法治校與高校領導體制的改革完善[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周倩;;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博弈[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黃學軍;;選擇與平等:利益分化時代教育改革的辯證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張應強;論傳統(tǒng)文化與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5 馬健生;論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利益沖突[J];教育科學;2002年04期
6 蔡淑蘭;;我國教育改革的困境與文化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4期
7 蒲蕊;;評估型政府與公共教育體制改革[J];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8 吳康寧;;制約中國教育改革的特殊場域[J];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9 吳康寧;;政府部門超強控制:制約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一個要害性問題[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10 張偉;任建明;;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方向與政府角色定位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晏環(huán);論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弘揚[J];畢節(ji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02期
2 范德廣;厚婧;;對我國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之芻議[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余思新;;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錯位問題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吳穎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梁權森;;基于法治的現(xiàn)代大學治理結構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年10期
6 趙章靖;;高校去行政化:回歸大學本位[J];大學(學術版);2010年06期
7 彭江;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中國大學管理改革的新走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8 郭卉;;我國公立大學治理變革的困境與破解——基于路徑依賴理論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5期
9 程天君;;改革教育改革——從作為政治—經濟改革到作為社會—文化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10 姚瑤;;以財團法人制度重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J];法制與社會;2006年2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張克輝;;試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動力[A];招生考試科研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翠萍;我國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任艷紅;高校教學評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振存;文化視閾下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吳亮奎;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史暉;轉型與重構:中國近代課程制度變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謝春風;我國教育行政決策的倫理困境與出路[D];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圣祺;治理理論視域下我國政府與大學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黎;學校教學改革的案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延文;臨清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曹新;教師課堂話語對學生數(shù)學直覺思維影響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素萍;我國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楊志勇;小學教師日常生活探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曉娜;教師語言暴力現(xiàn)象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范敏;學校變革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馮偉民;全納教育視野下的新市民子女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飛;高職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玉春;中國高等教育投入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金國;論中國教育的歷史傳統(tǒng)[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2 馬揚,張玉璐;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3 汪霞;;概念重建課程研究的后現(xiàn)代本質與評價[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4 文東茅;;我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及其對弱勢群體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5 樊浩;現(xiàn)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石中英;張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國經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孫廣福;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成因及途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8 張維迎;文化:一組人群行為規(guī)范的穩(wěn)定預期和共同信念[J];讀書;2000年08期
9 黃殿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進高等教育改革[J];大眾科技;2006年08期
10 吳康寧;;反思我國教育改革的輿論支持[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成知辛;[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潘新民;基礎教育改革漸變論[D];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彩霞;中小學研究型教師群體的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蔣和勇;教育局長的領導有效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繼鳳;;論旅游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機遇[J];湖南教育(中);2010年08期
3 李姍姍;;教育改革之燈塔——《學會生存》之旨歸[J];新教育;2010年12期
4 馬凌遠;;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升視角下的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5 劉琨;;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中多聲部立體節(jié)奏的課堂實踐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6 高歌;;新時期大學生的主要思想特點與教育管理[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年21期
7 張忠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是職工教育改革的靈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8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條設想”[J];比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9 鞠家臻;關于職工教育改革中幾個問題的初探[J];成人教育;1984年06期
10 高之梁;談談教育改革中的幾個題問[J];中國電力教育;198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淑云;;宋代教育改革簡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胡國柳;張長海;吳順祥;;基于職業(yè)成長視角的會計本科教育改革設想[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薛高阜;邵世雷;;高等教育質量觀探析[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谷麥征;費瑋;張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與分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5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學校與費爾霍普學校之比較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陳傳鋒;許凈露;金一波;;恢復高考30余年來中學生學習狀況的歷史回顧與思考[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關于深化農村(成人)教育改革,推進北京市農業(yè)現(xiàn)代的調研報告[A];北京市農民教育研究報告[C];2001年
8 高金力;;談幼兒園園長在教育改革中的應有心態(tài)和作用[A];管理與服務——北京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周偉業(yè);;教師網絡素養(yǎng)與教育改革調查報告——以藝術教師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10 徐心希;;試論林希元對明代封建教育的批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蔣建華;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個另立一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宋全政;沒有回頭路的教育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陳天富;科學發(fā)展種好教育改革“試驗田”[N];重慶日報;2009年
4 張曉晶;期待新一輪教改帶來新希望[N];閩西日報;2009年
5 王繼紅 記者 海濤;五華區(qū)教育改革再推新舉措[N];昆明日報;2009年
6 自治區(qū)教育廳;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業(yè)績喜人[N];新疆日報(漢);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廳廳長 陳安麗;一項具有創(chuàng)意的教育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唐國忠 杜良;春風又度“五一中”[N];巴彥淖爾日報(漢);2009年
9 本報特約記者 羅燕;教育改革,,教師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豐捷;2009教育改革與民愿同行[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盧寧;戰(zhàn)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蔣京川;斯騰伯格的智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江林;高師理科專業(yè)教育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朱麗;教育改革代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云;經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9 李曉云;尼爾·波茲曼的媒介生態(tài)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張永祥;知識觀視野下的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成增;張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2 秦臻;比較視閾中的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賀娟;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方濤;大專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改革的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戴林;新世紀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學;2008年
6 王亞波;論我國經濟轉型期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效應[D];吉林大學;2005年
7 郝真鳴;新世紀高校教學園區(qū)環(huán)境建設特色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8 楊可心;關于職業(yè)學校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9 宋云娟;文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同辰;高中文理分科與學生地理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277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52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