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再思考
本文關鍵詞: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再思考
【摘要】: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對此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對"生活世界"的理解、教育與"生活世界"的關系,以及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途徑三個方面。關注學術界對這一命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探究理論研究中分歧產(chǎn)生的根源,并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今后人們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可以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 教育 回歸 生活世界
【分類號】:G40-011
【正文快照】: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對此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對“生活世界”的理解、教育與“生活世界”的關系,以及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途徑三個方面。近年來,學術界對這一命題發(fā)出了不同聲音,本文將嘗試探究理論研究中分歧產(chǎn)生的根源,并在反思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楊;;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研究綜述[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 晏輝;;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3 潘斌;;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伍正翔;柳海民;;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謬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9期
5 林存華;教育世界與生活世界:從“隔離”到“融通”[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19期
6 李森,王銀飛;生活性教學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13期
7 譚斌;論教育學中關于“生活世界”的話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石中英;教育信仰與教育生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9 郭華;評教學"回歸生活世界"[J];教育學報;2005年01期
10 李長吉,秦平;教學應該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J];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云珠;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策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李曉偉;淺析生物學科中人文教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 杜軍虎;;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馬志生,敬海新;哲學思維方式的嬗變:從預成論到生成論[J];北方論叢;2003年06期
5 余凱;當代哲學背景中的大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6 高偉;一個“勞而無功”的虛假性命題——評“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之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2期
7 張翠華,程衛(wèi)波;體育本質(zhì)的現(xiàn)象學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8 王會平;張國鈞;;論哲學作為生活觀的理論意義[J];長白學刊;2007年01期
9 王立;科學文化與人文精神[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3期
10 李芳英;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視域中[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gòu)[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2 孫承叔;;資本與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3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的反思與生存本體論的建構(gòu)[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2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陸興發(fā);中國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quán)問題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雋鴻飛;發(fā)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變遷[D];黑龍江大學;2002年
8 張華;經(jīng)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美;搭建歷史與生活的橋梁[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胡嬌;開放教育的教育哲學省思[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元;論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5 胡長栓;文化哲學的悖論及其歷史向度[D];黑龍江大學;2001年
6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gòu)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7 張彭松;總體性與歷史的終極關切——對青年盧卡奇總體性范疇的反思[D];黑龍江大學;2001年
8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黃艷紅;評中國的反科學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云飛;“解釋學境遇”的本體論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川武,江玲;論教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基本差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05期
2 劉鐵芳;試論教育研究的人文關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3 張華;論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1期
4 劉良華;教育、語言與生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1期
5 晏輝;;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燕良;生命哲學中的教學理念蘊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7 潘斌;;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孫元濤,李如密;研究型課程:溝通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橋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吳義昌;中美專家型教師標準及比較[J];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03期
10 靳玉樂;論基礎教育課程發(fā)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夕盟;教育的眼睛[J];基礎教育;2004年10期
2 張楚廷;;教育與時間[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3 周培植;;回歸也是創(chuàng)新:基于生命本真的思考[J];中國德育;2011年01期
4 肖川;教育隨想[J];基礎教育;2003年S1期
5 季蘋;衣食父母 衣食老師 衣食教育 衣食學生[J];中小學管理;1997年Z1期
6 宋學梅;;讀著《山東教育》成長[J];山東教育;2011年13期
7 熊川武,鄭金洲,范國睿,袁振國;華東師大關于一流教育的研討[J];中小學管理;1996年02期
8 沈磐;教育是什么?[J];基礎教育;2005年03期
9 陳偉年;李延平;;班主任心理健康的保健[J];甘肅科技;2011年15期
10 鄭艷芳;;教育是什么——基于實踐內(nèi)涵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1年5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吉云;;農(nóng)村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農(nóng)業(yè)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朱倩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溫晉芳;;教育——為迎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奠基[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4 朱光葳;;以德治國 教育為先[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徐衛(wèi)紅;;黑格爾國家神話中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吳蘭花;陳莉;陳立翰;;大學生人格類型和學習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A];浙江省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分會成立大會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朱東;田麗;;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為核心[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宋玉華;;教育對知識經(jīng)濟提出挑戰(zhàn)所面臨的新課題[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9 劉新民;;教育應當成為上海的支柱產(chǎn)業(yè)[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10 榮麗;;淺談新課改下的個性教育與人性教育[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英語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凌龍華;讓語文成為詩意的學習[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么加利;走向復雜:教育視角的轉(zhuǎn)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勝利;教育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趙會可;共和國教育財政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曹永國;自然與自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姜國鈞;教育盛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席佩亞;價值教育模式: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靖國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鄧旭;四川藏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及教育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軼玲;友愛:來自德性的聲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馮靜;網(wǎng)絡教學中教師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周連;關于鄂西農(nóng)村“留守學生”教育與管理的調(diào)查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課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奇勇;教育對經(jīng)濟增長貢獻的計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仝太景;中國轉(zhuǎn)型期社會分層與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8 謝善梅;論人類理解的本質(zhì)及與教育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方梅;學校反毒品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秦熠;承先與啟后[D];安徽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168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1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