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共生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共生機制研究
【摘要】:21世紀,美國經歷了“失落的十年”。盡管天災人禍不斷,但美國卻并未放棄國家的教育事業(yè)。2002年,前任總統(tǒng)布什頒布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標志美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F(xiàn)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提出的教育改革藍圖在保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順利實施的前提下,對法案進行了適當修正。為了保證美國政府倡導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夠順利進行,法案和藍圖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對課程與學生的紐帶——教師,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新標準的誕生,促使教師教育課程迅速做出反應,進行調整。這些調整又為將來候選教師畢業(yè)后進入學校提供了準備。 教師與學生之間共生互動的關系,令以培養(yǎng)合格公民為目標的基礎教育課程和以培養(yǎng)高質量教師為己任的教師教育課程之間存在一種隱性的、穩(wěn)定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承認并尊重兩種課程之間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各自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方面的差異協(xié)調、資源共享,將彼此緊密聯(lián)接的在一起。兩種課程的改革雖然不是步調一致,然在彼此的改革互動中,卻不斷的碰撞、滲透、融合,共生關系的良性協(xié)同作用日益顯現(xiàn)。 為了明確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之間獨特的共生關系和共生機制,本文以21世紀,美國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和華盛頓州、伊利諾伊州的課程改革實際為突破口,探討美國的兩種課程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方面上生成共生關系,期望能模擬關于這種共生關系生成、運行和管理的機制。
【關鍵詞】:21世紀 共生 基礎教育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571.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緒論7-22
- (一) 問題的提出7-9
- (二) 研究的目的、意義與主要內容9-10
- 1. 研究的目的9
- 2. 研究的意義9-10
- 3. 研究的內容10
- (三)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10-11
- 1. 研究的思路10
- 2. 研究的方法10-11
- (四) 文獻綜述11-19
- 1. 21世紀以來關于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綜述11-14
- 2. 21世紀以來關于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綜述14-17
- 3. 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二者關系的相關研究綜述17-19
- (五) 核心概念界定19-22
- 1. 課程改革19
- 2. 基礎教育課程19-20
- 3. 教師教育課程20
- 4 社會共生機制20-22
- 二、理論基礎22-29
- (一) 建構主義課程觀22-23
- 1. 建構主義課程觀的基本內容22-23
- 2. 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評價23
- (二) 整體主義課程觀23-26
- 1. 整體主義的內涵23-24
- 2. 整體主義課程觀內容與評價24-26
- (三) 基于社會存在的共生理論26-29
- 1. 基于社會存在的共生理論的內涵26-27
- 2. 基于社會存在的共生理論的基本內容27-29
- 三、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的共生29-48
- (一) 課程目標的共生29-34
- 1. 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目標的改革29-30
- 2. 21世紀美國教師教育課程目標的改革30-31
- 3. 課程目標的共生31-34
- (二) 課程內容的共生34-39
- 1. 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34-35
- 2. 21世紀美國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35-36
- 3. 課程內容的共生36-39
- (三) 課程實施的共生39-43
- 1. 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的改革39-40
- 2. 21世紀美國教師教育課程實施的改革40-41
- 3. 課程實施的共生41-43
- (四) 課程評價的共生43-48
- 1. 21世紀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改革43-44
- 2. 21世紀美國教師教育課程評價的改革44-45
- 3. 課程評價的共生45-48
- 四、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的共生機制48-60
- (一) 課程共生的條件48-50
- 1. 國家:居安思危,應對挑戰(zhàn)48
- 2. 文化:多元共生,公平正義48-49
- 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來襲49
- 4. 教師教育:規(guī)格提升,亟待轉變49-50
- (二) 課程共生的運行50-57
- 1. 共生的運行原理50-55
- 2. 共生的運行效果55-56
- 3. 共生的運行范圍56
- 4. 共生的適用范圍56-57
- (三) 課程共生的管理57-60
- 1. 共生中的協(xié)作57
- 2. 共生中的約束57-58
- 3. 共生中的激勵58-60
- 五、結語60-62
- 參考文獻62-66
- 后記66-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關系的重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安桂清;;整體課程:面向21世紀的課程愿景[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劉保衛(wèi);;美國大學本位教師教育的新路徑——普林斯頓大學教師培養(yǎng)方案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4 侯威;;NCLB法案實施四年來美國公立學校的變化——來自美國教育政策中心的報告[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洪松舟;;應試導向的NCLB對美國教師教育的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6 周鈞;李小薇;;美國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宏觀結構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7 任長松;;如何看待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質疑與批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趙風波;邵興江;;立法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內涵、措施及影響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9 周鈞;;當前美國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改革[J];教師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郭志明;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李明華邋花懿雋;[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唐科莉 編譯;[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吳慧平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N];中國教育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月華;美國基礎教育基于標準的課程改革及啟示[D];河北大學;2005年
2 黃麗娜;美國綜合大學中教育學院課程設置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3 饒武;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演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亞勝;美國優(yōu)秀教師國家認證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繆苗;美國新教師資格標準和考試制度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6 簡海燕;美國職前教師教育項目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雅瑾;中美兩國教師教育課程比較[D];蘇州大學;2007年
8 郭鳳英;美國中小學多元文化課程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秋慧;“理解”課程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重;中美兩國小學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6409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4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