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機制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流動兒童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guān)注,為了進一步研究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機制,從中發(fā)現(xiàn)可能的干預途徑,,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diào)查與質(zhì)性研究相結(jié)合的方法,采用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問卷、領(lǐng)悟社會支持問卷、心理彈性問卷和心理適應問卷對蘇州部分打工子弟學校817名流動兒童進行施測,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從大眾媒體關(guān)于流動兒童的報道、市民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距離、流動兒童歸屬感及自我身份認同的抽樣調(diào)查以及流動兒童的個案分析多角度深入了解這些差異背后的根源。 研究結(jié)果如下: (1)本研究編制的《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指均達到了測量學指標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被調(diào)查的流動兒童超過70%具有中等程度的歧視體驗。歧視知覺的年級主效應顯著,歧視感知的性別-年級交互作用顯著。短期流動組歧視知覺小于其他兩組流動兒童。家庭經(jīng)濟狀況較差的流動兒童歧視知覺顯著高于其他流動兒童。偏流動兒童組流動兒童具有較高的歧視知覺,其次是態(tài)度中立組,偏城市兒童組的歧視知覺最小。 (3)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各指標中的孤獨、自尊、群體歸屬感、心理適應Z總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短期流動組兒童的孤獨感、自尊顯著高于長期流動組兒童,中期流動組兒童大于長期流動組兒童。高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的流動兒童在孤獨感、抑郁上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兒童,在群體歸屬感、心理適應Z總上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兒童。短期流動組兒童的孤獨感、自尊顯著高于長期流動組兒童,中期流動組兒童心理適應顯著高于長期流動組兒童。偏流動兒童組流動兒童群體歸屬感、心理適應Z總低于其他兩組兒童。 (4)小學生流動兒童的家庭支持、教師支持顯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的朋友支持顯著高于小學生。短期流動組兒童家庭支持、教師支持顯著高于長期流動組兒童;長期流動組兒童的朋友支持顯著高于短期流動組兒童。偏流動兒童組的社會支持低于其他兩組流動兒童。 (5)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其心理彈性除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以外,在其他人口學變量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6)歧視知覺各維度與心理適應各維度之間呈負向顯著相關(guān)。歧視歸因與社會支持各維度之間顯著負相關(guān),歧視感知與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顯著負相關(guān),與老師支持之間相關(guān)不顯著。心理適應Z總與社會支持顯著正相關(guān)。孤獨、抑郁與社會支持顯著負相關(guān),自尊、群體歸屬感與社會支持顯著正相關(guān)。心理彈性與歧視知覺之間無顯著相關(guān);心理彈性與心理適應Z總、自尊、群體歸屬感之間顯著正相關(guān),與孤獨、抑郁顯著負相關(guān);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顯著正相關(guān)。 (7)流動兒童歧視知覺中的歧視感知維度對孤獨感、抑郁、自尊、群體歸屬感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心理適應Z總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對孤獨感、抑郁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尊、心理適應Z總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朋友支持對孤獨感、抑郁和心理適應Z總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尊、群體歸屬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家庭支持對抑郁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尊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老師支持對群體歸屬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對孤獨感、抑郁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尊、心理適應Z總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社會支持在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彈性對歧視知覺和心理適應之間的關(guān)系存在調(diào)節(jié)作用。 (8)通過大眾媒體關(guān)于流動兒童的報道以及城市居民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距離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社會的主流意識之外,證實了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得以產(chǎn)生的客觀環(huán)境。被調(diào)查流動兒童自我社會身份認同更趨模糊;流動兒童的鄉(xiāng)土歸屬感要大于城市歸屬感,且二者的差異顯著,證實了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得以產(chǎn)生的內(nèi)觀環(huán)境。由此可知,流動兒童遭遇著與父母同樣的命運,感受著作為“外來人”身份的尷尬,繼承著作為邊緣人的心態(tài)。
【關(guān)鍵詞】:流動兒童 歧視知覺 心理彈性 社會支持 心理適應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844.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部分 緒論11-14
- 1.1 研究的緣起11-12
- 1.2 研究的意義12-14
- 1.2.1 理論意義12-13
- 1.2.2 實際意義13-14
- 第二部分 文獻綜述14-36
- 2.1 概念界定14-17
- 2.1.1 流動兒童14
- 2.1.2 歧視知覺、歧視歸因傾向14-15
- 2.1.3 社會支持15
- 2.1.4 心理彈性15-16
- 2.1.5 心理適應16-17
- 2.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7-34
- 2.2.1 有關(guān)歧視的研究17-21
- 2.2.2 有關(guān)社會支持的研究21-24
- 2.2.3 有關(guān)心理彈性的研究24-31
- 2.2.4 有關(guān)心理適應的研究31-34
-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與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34-36
- 第三部分 問卷編制36-47
- 3.1 研究目的36
- 3.2 問卷理論構(gòu)想36-37
- 3.3 問卷形成37-39
- 3.3.1 項目的編寫37-38
- 3.3.2 問卷的結(jié)構(gòu)與計分38
- 3.3.3 初測對象38
- 3.3.4 研究程序38-39
- 3.4 結(jié)果與分析39-46
- 3.4.1 項目分析39-40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40-43
- 3.4.3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正式問卷的信效度檢驗43-44
- 3.4.4 驗證性因素分析44-46
- 3.5 結(jié)論46-47
- 第四部分 實證研究47-76
- 4.1 研究方法47-50
- 4.1.1 研究對象47
- 4.1.2 研究工具47-49
- 4.1.3 實施方式49-50
- 4.2 研究目的50
- 4.3 研究假設50
- 4.4 研究結(jié)果50-68
- 4.4.1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心理適應基本描述性分析50-60
- 4.4.2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適應相關(guān)分析60-61
- 4.4.3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適應回歸分析61-64
- 4.4.4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適應中介效應分析64-67
- 4.4.5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心理彈性、心理適應調(diào)節(jié)效應分析67-68
- 4.5 分析與討論68-76
- 4.5.1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和心理適應的基本情況68-72
- 4.5.2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心理適應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72-73
- 4.5.3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對心理適應的預測作用73-74
- 4.5.4 社會支持在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關(guān)系中的中介效應74-75
- 4.5.5 心理彈性在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關(guān)系中的調(diào)節(jié)效應75-76
- 第五部分 質(zhì)性研究76-87
- 5.1 大眾媒體中的流動兒童形象76-78
- 5.1.1 流動兒童報道中的四個基本框架76-78
- 5.1.2 報道背后所隱含的思考78
- 5.2 市民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距離抽樣調(diào)查78-81
- 5.2.1 社會距離狀況79-80
- 5.2.2 結(jié)論與討論80-81
- 5.3 流動兒童歸屬感及自我身份認同的抽樣調(diào)查81-83
- 5.3.1 流動兒童歸屬感抽樣調(diào)查81-82
- 5.3.2 流動兒童身份認同抽樣調(diào)查82-83
- 5.4 案例報告83-85
- 5.5 討論85-87
- 第六部分 總討論87-90
- 6.1 研究的結(jié)論87-88
- 6.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88-90
- 6.2.1 研究的不足88-89
- 6.2.2 研究的展望89-90
- 參考文獻90-96
- 附錄 196-98
- 附錄 298-99
- 致謝99-100
- 附:本人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獲獎情況一覽表10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05期
2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王芳,吳曉麗,沈玉林,王惠鳳;小學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為問題[J];中國校醫(yī);2005年04期
4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年02期
5 郭星華,儲卉娟;從鄉(xiāng)村到都市:融入與隔離——關(guān)于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4年03期
6 潘佳雁;將歸因理論應用于同伴關(guān)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年06期
7 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zhì)與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曾守錘,李其維;兒童心理彈性發(fā)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年06期
9 王星;;城市農(nóng)民工形象建構(gòu)與歧視集中效應[J];學習與實踐;2006年11期
10 曾守錘;李其維;;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解決辦法[J];心理科學;2007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聶衍剛;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永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52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