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小學生學習品質(zhì)的影響研究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learning quality of pupils and the evaluation scal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learning quality,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fter parental rearing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作者單位】: 石家莊學院教育系;
【基金】:石家莊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201011003)
【分類號】:B844.2;G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汪光珩;;我國青少年親子溝通研究綜述[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3 房超,方曉義;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01期
4 王麗,傅金芝;國內(nèi)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03期
5 董光恒;楊麗珠;鄒萍;;父親在兒童成長中的家庭角色與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代林;楊曦;;初中生網(wǎng)絡成癮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J];北方藥學;2011年07期
2 張丹如;;自我表露研究綜述[J];才智;2011年09期
3 張媚;王金愛;;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及其心理干預[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年08期
4 胡偉明;姜雪芳;;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對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行為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2008年08期
5 何守森;汪翼;孫宗花;倪晨曦;周亞平;李燕;;0~1歲兒童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量表的編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年05期
6 聶偉;王金愛;;人際交往訓練對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者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2年09期
7 張潔;;父性教育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影響[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9期
8 金英花;顧顏;趙紅姬;史沙沙;張孟玉;崔文香;;吉林省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健康素質(zhì)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年06期
9 邢秀茶;曹雪梅;;以和諧家庭為主要目標的系統(tǒng)家庭團體輔導實踐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郝桂蘭;趙金珍;楊捷;王德慧;陸虹;;產(chǎn)后家庭功能與初產(chǎn)婦及其配偶角色適應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diào)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陶然;黃秀琴;張慧敏;張英;盧子麗;銀娟;;住院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人格特征[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2 許思安;漢族、壯族、蒙族、納西族人格結構的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郗浩麗;客體關系理論的轉(zhuǎn)向[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鄒萍;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及其對小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5 何守森;兒童早期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量表編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孫曉杰;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文化下的父母育兒風格與幼兒人格關系的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玉梅;在京朝鮮族父母育兒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武忠剛;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述永;家長關懷與少年成長[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劉桂榮;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芳輝;政府視野下的孤殘兒童融入社會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2 顏芹哥;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尊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蔣桂黎;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安全感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晉丹;中學生成就目標定向的特點及其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學習策略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1年
5 孫彥;城市父親參與幼兒教養(yǎng)的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楊林佩;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對高中生戀愛關系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7 高珊;中度智障兒童家庭功能及與其適應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耐煩;初中生人際交往與自我概念關系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9 溫金燕;學業(yè)問題上的親子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章坤雨;當前農(nóng)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卓東炳 ,許勤偉 ,王運策;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J];海南醫(yī)學;2002年01期
2 左占偉;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發(fā)展特點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教育);2003年08期
3 劉銜華;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年犯罪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S2期
4 蔡建紅;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調(diào)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9年03期
5 李彥章;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2期
6 楊曉東,趙玉萍 ,唐濟生 ,趙貴芳;私立與公立學校初中生家庭關系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對照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年01期
7 趙光國,曾昭祥 ,郭軍;強迫癥患者家庭環(huán)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對照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年03期
8 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付慧鵬,霍軍,于俊麗,胡海濤,劉娜;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網(wǎng)絡成癮行為的關系[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4年05期
10 陳陳;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鄭滿利;初中生親子溝通問題的初步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2 張峰;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安伯欣;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屹靈;;江蘇技術師范學院舉辦應用心理學系列學術報告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晏予;;論發(fā)展應用心理學的基本策略[J];許昌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3 彭聃齡;大力發(fā)展心理學的應用研究[J];應用心理學;1995年02期
4 陳新元;應用心理學科德育芻議[J];職教通訊;1998年09期
5 ;蓬勃崛起的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6 王敬群,劉光華;初三學生焦慮狀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06期
7 周喜華,符明秋,于志濤,李小軍;孤獨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體育參與的相關性研究[J];體育學刊;2004年02期
8 王中會,劉俊香;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與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年03期
9 王麗;李建明;李麗娜;;監(jiān)獄犯人早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05期
10 黃樹香;班蘭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海明;田志剛;許曉群;馮進波;肖偉;;轉(zhuǎn)錄因子T-bet/GATA3在肺癌患者中的基因表達狀況及藥物的干預研究[A];山東免疫學會、山東微生物學會醫(yī)學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山東省醫(y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專業(yè)委員會、山東省醫(yī)藥生物技術學會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1年
2 管文娟;;當代大學生誠信水平及其干預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劉佩文;涂遠超;徐沙;邱長宜;邱海芳;全曉明;胡靖琛;;武漢城區(qū)省直機關老年糖尿病患者干預研究[A];2008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系列研討會暨中青年英文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4 楊衛(wèi)平;侯云霞;李巖;杜鑫;;北京市東城區(qū)1990—2001年5歲以下兒童生命監(jiān)測結果與干預研究[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石正蒙;顧桂國;施麗琴;趙慶忠;吳國楨;汪瑞忠;;腦卒中后mmp-9變化及東菱迪夫干預研究[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2006年
6 張文悅;翟所迪;張慧英;趙心懋;毛玉丹;楊光;;住院患者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國際指標的調(diào)查干預研究[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茂;李竹琴;楊寶峰;;持續(xù)性心房顫動犬M3受體與連接蛋白40重構及干預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林海英;孟曉華;王保興;遲雁青;張麗紅;林瓊真;李英;;肝細胞生長因子在腎間質(zhì)纖維化中的表達及干預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何小梅;李卉;彭軍;;綜合干預措施對乳腺癌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游偉程;Linda M Brown;張聯(lián);李吉友;金懋林;昌云生;馬峻嶺;潘凱楓;劉偉東;Jason Hu;Susan Crystal-Mansour;David Pee;William J Blot;Joseph F Fraumeni;徐光煒;Mitchell H Gail;;預防胃癌及癌前病變的雙盲、隨機化的化學干預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政清;應用心理學科研碩果累累[N];健康報;2007年
2 楊文生 月航;常州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成立[N];常州日報;2010年
3 徐亞靜;我國應用心理學發(fā)展亟待提速[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胥曉琦;不當教養(yǎng)方式導致神經(jīng)癥[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5 劉文;論兒童氣質(zhì)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互作用[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積極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廣東科技報;2001年
7 馬也;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干預研究啟動[N];健康報;2002年
8 記者李雪墨;二十年前老課題 循證醫(yī)學再評價[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任荃邋趙濤;我國3億人身處“多事之秋”[N];文匯報;2008年
10 尹肅;抗菌藥濫用干預研究:遼寧三甲醫(yī)院全面啟動[N];健康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2 梁瑛楠;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與干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碧華;實驗性腦出血炎癥損傷機制及其干預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4 涂曉雯;上海市郊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的長期效果與可持續(xù)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劉在花;小學生社會智力的結構、特點、影響因素及干預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于曉會;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許碧云;結構方程模型在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04年
8 李成華;腦出血后凝血酶導致二次腦損害的機制及水蛭素干預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9 仇小強;先天性心臟病和神經(jīng)管畸形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俞蓉蓉;反社會型人格特質(zhì)的結構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改;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2 畢珊娜;4-6歲幼兒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同伴關系與合作行為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莉莉;中學生習得性無助感及其與學業(yè)自我效能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年
4 高紅;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焦慮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人格之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雪凌;城市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生欺負行為影響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6 石晶;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7 趙文;高中生學習倦怠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控制源關系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麻曉磊;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9 馬慧燕;大學生完美主義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抑郁情緒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安莉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3091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30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