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構建教育云集服務
本文選題:教育信息化 + 課堂教學 ;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09期
【摘要】:正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其重要內容和重要步驟,沒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現(xiàn)代化?v觀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歷程,大抵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一是發(fā)軔于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的單機時代,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全面普及為代表;二是90年代中期興起且影響至今的網絡時代,以雨后春筍般校園網的建設,方興未艾城域教育網的建設為代表。期間,校校通、農村遠程教育等國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如火如荼的開展,都極大推動著教育信息化的蓬勃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step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without which there can be no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ages. One is that it originated in the single computer era in the early 1980s, represen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second is the network era, which rose in the middle of 1990s and has an impact on the present. It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ducation network.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such as school pass, rural distance education and so on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分類號】:G4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促進教育變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01期
2 楊帆;;教育信息化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3 帥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的作用[J];科學與管理;2003年05期
4 黃蕾;;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現(xiàn)狀及策略分析[J];網絡科技時代;2008年14期
5 楊柱,李表君,吳洪明;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5年01期
6 王亞萍;;關于中小學網絡教研的分析與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年04期
7 黃春梅;李燕臨;;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導刊);2007年02期
8 雷彬;;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狀的思考及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年07期
9 王少華;走近教育信息化[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周敦;;論教育信息化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樊昕;孫培國;吳昭利;;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A];信息時代——科技情報研究學術論文集(第二輯)[C];2006年
2 聶照民;王新程;;適應信息化要求,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兼談濟南電大的教育信息化實踐[A];“網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峻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語教育應用平臺建設[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4 陳艷;;提高軍隊院校數(shù)字化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俊茹;;教育信息化與教育過程新特點的形成[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6 張俊茹;;教育信息化與教育過程新特點的形成[A];北京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2005-2007)[C];2008年
7 朱建峰;;立足校本培訓,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沈占會;;利用網絡開展教師繼續(xù)教育模式的探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9 趙園園;;高中數(shù)學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調查研究[A];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鄧長朋;;區(qū)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珊 見習記者 鹿麗娟;教育信息化推進城關教育現(xiàn)代化[N];西藏日報(漢);2011年
2 馮銀河;淇縣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N];鶴壁日報;2011年
3 本報通訊員 宋翔 本報記者 李鳴;江寧: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N];南京日報;2009年
4 ;教育信息化 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魏生革;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N];韶關日報;2008年
6 記者 吳苡婷;促進傳統(tǒng)教學向現(xiàn)代化轉型[N];上海科技報;2010年
7 記者 白季;教育花開映邊陲[N];紅河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王莉 劉倩茹;連通世界 開闊眼界[N];西藏日報(漢);2011年
9 本報記者 夏靜 通訊員 馮俊杰;教育信息化的“湖北模式”[N];光明日報;2009年
10 趙海軍;以教育信息化產業(yè)的名義[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婧;功能層面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高愛國;醫(yī)學教育信息化的理論研究與探討[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陳曉慧;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孫二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自我認同[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大磊;共和國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范銘;中小學課堂教學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邱紅松;初中幾何課堂教學過程重構與視頻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美霞;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雪揚;職業(yè)學校面向信息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喜泉;校本研修的信息化環(huán)境模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穎;信息化環(huán)境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策略的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張林靜;河北省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隊伍建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曹先金;興國縣高中數(shù)學教育信息化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官偉強;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吳勝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陶舟;農業(y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廣與實施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年
10 劉曉芬;江西高職教育信息化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882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8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