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中晚唐五代江西地區(qū)流寓文人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以江州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8-17 06:53
  中唐以來,非本地文人流寓到其他地區(qū),對當地的地域文化的影響日漸突出,這一點在江西地區(qū)特別是江州地區(qū)更為明顯。由長安地區(qū)遷入江州的韋應物是江州地區(qū)地域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開拓者,而由韋應物、白居易等中原文人進入江州后帶動的詩歌文化特別是唱和詩風深深影響了晚唐五代江州地區(qū)的文人。正是這些流寓文人的進入,使得江州地區(qū)終于在中唐以后,變成了江皋地區(qū)重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心。同時,李渤創(chuàng)建的廬山白鹿洞以及景星書院、李渤書堂是江州地區(qū)書院及講學文化的起步,也促進了當地儒家文化的興起。到了五代中后期,這里建立了廬山國子監(jiān),道長們在此傳播儒家思想,改變了江州地區(qū)儒學不興的面貌,為宋代江州成為理學的一大發(fā)祥地以及江西地區(qū)大量書院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過去的學術界,研究者關注的多半是宋代江西地區(qū)書院文化,而對唐五代時期江西地區(qū)書院講學文化關注甚少,更很少有人把江西書院講學文化的興起與唐代特別是中唐以來文人的南遷相聯(lián)系。其實,兩者密切相關,不能割裂開來,而中晚唐以來文人南遷江州對這一地區(qū)文化文風的改變是值得研究的。鑒于此,本文共分以下幾個部分:引言部分介紹選題的緣起和意義,并介紹學術界研究成果。本文指出:雖然學術界在...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安史之亂以后江西地區(qū)文人成分變化的背景
    一、少有戰(zhàn)亂使江西成為理想的避難之所
    二、流寓文人數量的增加和成分的變化
    三、流寓詩人受楚文化影響,導致了詩風的轉變
    小結
第二章:中唐時期江州地區(qū)流寓文人對地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一、韋應物和江州唱和詩歌興起
    二、白居易與江州地區(qū)詩風的進一步形成與發(fā)展
    三、中唐其他流寓江州的詩人
    四、書院文化的初步建立與儒家思想的滲透
        (一) 關于唐代書院
        (二) 李渤生平和江州書院的誕生及儒家思想的滲透
    小結
第三章:晚唐五代隱居詩人的興起、苦吟詩風的出現
    一、晚唐五代隱居詩人發(fā)展背景
    二、晚唐五代江州隱居文人的增加與苦吟詩風的出現
    小結
第四章:本地文人成長和廬山國學的創(chuàng)辦
    一、流寓文人促成了以李中為代表的本地文人成長
        (一) 李中的生平
        (二) 大歷詩風對李中的影響
        (三) 作為本地人的李中與他的鄉(xiāng)土詩歌
        (四) 李中與他人的酬唱及其影響
        (五) 其他江州本土文人與和江州有關的江西文人
    二、廬山國學——江州地區(qū)教育的新篇章
        (一) 廬山國學是流寓文人影響江州文化的結果,與統(tǒng)治政策及當地環(huán)境有關
        (二) 廬山國學使儒家文化在江州得以普及
        (三) 廬山國學的設立是對儒家文化價值的肯定,改變了五代時普遍不尊儒的局面
        (四) 廬山國學促進了宋代江州書院的興起和理學的普及與發(fā)展
    小結
余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唐代詠廬山詩的自然情懷[J]. 葉靜,彭勃.  鄱陽湖學刊. 2009(02)
[2]唐五代時期廬山文化信仰與詩文創(chuàng)作的考察[J]. 童岳敏.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3]南唐崇儒之風與江南社會的文化變遷[J]. 何劍明.  歷史教學. 2003(10)
[4]廬山國學師生考[J]. 李全德.  文獻. 2003(02)
[5]廬山國學與白鹿洞書院的課程設置[J]. 鄧剛,李淑蘭.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1998(05)
[6]南唐詩人李中和他的《碧云集》[J]. 張興武.  漳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2)

博士論文
[1]唐末五代江皋兩湖湘贛詩歌研究[D]. 段雙喜.復旦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南唐文學研究[D]. 彭飛.山東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3472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472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ec2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