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近代學術轉(zhuǎn)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6-10-26 20:47

  本文關鍵詞:近代學術轉(zhuǎn)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師范大學》 2011年

近代學術轉(zhuǎn)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

顏芳  

【摘要】:近代以來,隨著西學傳入中國,中國傳統(tǒng)學術逐漸向現(xiàn)代學術轉(zhuǎn)型,在學術制度、學術觀念等方面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新的學科分類體系的形成、學術研究方法的變化等。在學術轉(zhuǎn)型的影響下,大學成為實施國學教育的重要機構之一,并培養(yǎng)了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新式國學人才。本文以燕京大學為個案,在學術轉(zhuǎn)型的視野下分析燕京大學開展國學教育的原因、課程體系及其重要意義等問題。 首先,隨著近代學術的轉(zhuǎn)型,自晚清以來思想界興起的新舊學之爭、中西學之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爭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逐漸演化為一場影響深遠的東西文化大論戰(zhàn)。在文化保守主義者及新派人士“殊道同歸”的推動下,國學再一次成為熱學,整理國故運動興起。同時,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發(fā)展,中國興起了非基督教運動與收回教育權運動。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培養(yǎng)中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燕京大學積極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并日益重視國學教育的實施。 其次,在實施國學教育的過程中,燕京大學以教會大學“中國化”思想、“中西一冶”的文化觀、學術平等與學術自由思想等為理念指導。同時,燕大的招生考試制度、教師聘任與管理制度、學術獎勵和資助制度等為國學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制度支撐。 第三,燕京大學主要通過專修科、本科和研究院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一方面,燕京大學要求學生必修國文課程,并選修與專業(yè)相關的課程,自然科學類的學生還必須選修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有關課程,從而對學生實施普及性的國學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zhì)。另一方面,燕大通過國文、歷史、哲學等學系對主修學生實施專業(yè)性的國學教育,培養(yǎng)從事國學教育與研究工作的專業(yè)性人才。同時,燕大通過校園環(huán)境等隱性課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陶冶性國學教育,讓學生每時每刻能感受到國學的魅力。 第四,隨著近代學術研究的組織化和專門化,燕京大學成立了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歷史學會、國文學會等與國學相關的學術組織,獨立出版或與其他機構合作出版《燕京學報》、《史學年報》、《哲學評論》等雜志,并發(fā)表學生的研究成果,提高他們開展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成為燕大除課堂之外的另一條培養(yǎng)國學人才的重要途徑。 第五,燕京大學注重開展國學教育,不僅可以促進燕京大學的“中國化”,而且在培養(yǎng)國學人才和促進中國學術轉(zhuǎn)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中國大學開展國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649.2;G12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導論10-28
  •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10-13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13-24
  • 一、關于國學和國學教育的研究13-18
  • 二、關于學術轉(zhuǎn)型的研究18-21
  • 三、關于燕京大學的研究21-24
  • 第三節(jié)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24-28
  • 一、概念界定24-26
  • 二、研究方法26-27
  • 三、研究思路27-28
  • 第一章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28-51
  •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學術向近代學術轉(zhuǎn)型28-43
  • 一、中國近代學術觀念的轉(zhuǎn)型28-32
  • 二、中國近代學術體制的轉(zhuǎn)型32-37
  • 三、中國近代學術實踐活動的轉(zhuǎn)變37-43
  • 第二節(jié) 非基督教運動與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興起43-47
  • 一、巴頓調(diào)查團來華調(diào)查43-44
  • 二、非基督教運動與收回教育權運動44-47
  • 第三節(jié) 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47-50
  • 一、清末民初的國粹思潮47-48
  • 二、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48-50
  • 小結50-51
  • 第二章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宏觀理念指導與制度支撐51-87
  • 第一節(jié) 燕京大學短暫而又輝煌的33 年歷史51-57
  • 一、燕京大學的歷史概況51-56
  • 二、燕京大學的辦學成就56-57
  • 第二節(jié)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宏觀理念指導57-65
  • 一、教會大學“中國化”思想57-59
  • 二、“中西一冶”的文化觀59-61
  • 三、學術平等與學術自由理念61-65
  • 第三節(jié)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制度支撐65-86
  • 一、行政管理制度65-69
  • 二、招生考試制度69-77
  • 三、教師聘任與管理制度77-82
  • 四、學術獎勵和資助制度82-86
  • 小結86-87
  • 第三章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課程體系87-148
  • 第一節(jié) 國學課程設置理念87-93
  • 一、課程目標理念87-89
  • 二、課程內(nèi)容理念89-90
  • 三、教學過程理念90-93
  • 第二節(jié) 國學課程結構93-141
  • 一、專修科93-94
  • 二、本科94-137
  • 三、研究院137-141
  • 第三節(jié) 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141-147
  • 一、教學方法靈活多樣141-144
  • 二、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144-147
  • 小結147-148
  • 第四章 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組織化和專門化148-193
  • 第一節(jié) 綜合性學術組織與國學教育148-167
  • 一、哈佛燕京學社148-163
  • 二、國學研究所163-167
  • 第二節(jié) 專業(yè)性學會與國學教育167-192
  • 一、歷史學會167-178
  • 二、國文學會178-182
  • 三、哲學學會182-185
  • 四、禹貢學會185-187
  • 五、考古學社187-192
  • 小結192-193
  • 結語193-198
  • 一、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特點及其重要意義193-196
  • 二、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的現(xiàn)實啟示196-198
  • 附錄198-202
  • 《燕京大學國文名著選讀》(上冊)目錄198-199
  • 《燕京大學國文名著選讀》(下冊)目錄199-202
  • 參考文獻202-211
  • 致謝211-213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213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邦華;試論北京輔仁大學的國學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2 左玉河;從“經(jīng)世之學”到“分科立學”——近代早期的學術分科觀念及分科方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胡俊榮;晚清西方圖書館觀念輸入中國考[J];圖書與情報;1999年04期

    4 熊賢君;;現(xiàn)代中國國學教育運動形成原因破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5 熊賢君;;民國時期的國學教育及價值解讀[J];民國檔案;2006年01期

    6 張亞群;廢科舉與學術轉(zhuǎn)型——論清末科學教育的發(fā)展[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7 章清;重建“范式”:胡適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的轉(zhuǎn)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8 羅志田;民初趨新學者眼中的國學之“資格”與排他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10 羅志田;西學沖擊下近代中國學術分科的演變[J];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衛(wèi)東;;嚴復與近代學術轉(zhuǎn)型[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轉(zhuǎn)型[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湉南;無錫國專與現(xiàn)代國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郭軍;章太炎“國粹”教育思想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雪玲;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趙淑梅;振興大學國學教育的理論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瑞昕;國學在新文化運動前的一場自救運動——論20世紀初的保存國粹思潮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價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宋淑玉;民初尊孔讀經(jīng)問題辨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李永東;現(xiàn)代家族小說的“圍城”敘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史玉民,魏則云;整體論思想的泛化與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杜蒸民;年譜學的一個新創(chuàng)例——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張小蘭;清“康乾盛世”之文字獄[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7 李帆;劉師培與北京大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羅志田;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歷史——關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點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楊慧;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與婦女解放[J];北方論叢;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祖萊;;從21世紀科學發(fā)展大趨勢看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A];學術交流與學術生態(tài)建設——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高峽;;學術交流的“術”與“道”[A];學術交流質(zhì)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3 劉雪飛;白梅;;發(fā)展循環(huán)經(jīng)濟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代際分配[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精選[C];2006年

    4 武際可;;中國古代為什么沒有力學?[A];力學史與方法論論文集[C];2003年

    5 張春美;;理性與智慧:愛因斯坦的科學方法[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靜兒;顏務林;;從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對圖書館發(fā)展的人文思考[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7 閆永琴;焦斌龍;;從現(xiàn)實走向空洞——現(xiàn)代主流經(jīng)濟學現(xiàn)狀以及對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jīng)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8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9 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羅志田;;關于學術“對手方”的聯(lián)想——傅斯年先生的啟示[A];“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維公;漢代學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孫玉忠;科學進步及其中間范式[D];吉林大學;2004年

    3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5 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魏建;當代西方法經(jīng)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7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蘇春海;21世紀領導人才可持續(xù)發(fā)展方略研究[D];河海大學;2002年

    9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10 王東杰;政治、社會與文化視野下的大學“國立化”:以四川大學為例(1925—1939)[D];四川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素青;美國傳教士與中國女子教育[D];暨南大學;2000年

    2 劉曉娜;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問題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劉路;現(xiàn)代圖書館網(wǎng)絡信息服務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

    4 孫正娟;近代女性自我解放思想的歷史軌跡[D];蘇州大學;2001年

    5 徐茂雯;陳子龍詩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6 杜覺民;西方教育理論在近代中國的移植應用和現(xiàn)實思考[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徐峰;南京國民政府宗教政策研究(1927—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朱小俐;基督教女傳教士在山東活動述論(1860—1920)[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鐘令彩;齊魯大學與近代山東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肖娜;論貝爾納學派的科學學[D];湘潭大學;2001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胡逢祥;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興起與運作[J];史林;2005年03期

    2 沈衛(wèi)威;《史地學報》及其文化立場[J];史學月刊;2004年03期

    3 張越,葉建;近代學術期刊的出現(xiàn)與史學的變化[J];史學史研究;2002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瑞昕;國學在新文化運動前的一場自救運動——論20世紀初的保存國粹思潮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價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張劍;民國科學社團發(fā)展研究——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2年02期

    3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與近代的戴學復興[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4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的西學淵源探析[J];安徽史學;2005年01期

    5 張運君;京師大學堂和近代西方教科書的引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徐輝,季誠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7 王義遒;多樣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關鍵[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8 周川;中國近代大學建制發(fā)展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9 劉海峰;科舉制百年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4期

    10 姚遠;杜文濤;;《清華學報》的創(chuàng)刊及其歷史意義[J];編輯學報;2006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正鋒;權力的表達:中國近代大學教授權力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肖劍平;章太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與完成[D];湘潭大學;2003年

    2 何旭明;科學與人文[D];中南大學;2003年

    3 鄒寧;國學啟蒙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中華;;理性看待“國學閱讀熱”或“國學熱”現(xiàn)象[J];教師博覽;2010年12期

    2 謝志新;試論中國教會大學的學生品德培養(yǎng)[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楊昆映;;開展國學教育 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J];云南教育(繼續(xù)教育版);2006年05期

    4 周勤勤;;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與施教原則[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06期

    5 吳洪成;中國近代教會高等教育的歷史審視[J];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05期

    6 韓文;;中學生如何走近國學?[J];閱讀與作文(高中版);2006年03期

    7 樊平軍;;國學教育重在知行統(tǒng)一[J];中小學校長;2011年04期

    8 韓文;;中學生如何走近國學?[J];黃金時代(學生族);2006年01期

    9 孫競昊;西學·西教·近代化——對教會大學在中國及相關問題的思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10 本刊編輯部;胡蘇;;國學來了 中小學何以應對國學教育[J];今日教育;2007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光;;簡論國學的內(nèi)涵及其學術定位[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2 任利劍;;從“布道者”到“教育家”——教會大學的角色變化及其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3 樊慧英;;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4 黎軍;李文健;;百年大學的世紀之交——教會大學兼及新世紀大學的一個比較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5 吳洪成;;近代中國教會高等教育述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6 王勇;;教會大學的校園空間:一種大學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以滬江大學百年校園為例[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楊慧林;;早期教會大學的兩種授課語言及其價值歸宿[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徐以驊;;教會大學與神學教育[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9 陳逸魯;;從中國教會大學看中國基督教培養(yǎng)愛國愛教人才的理據(jù)[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金燕;;圣約翰大學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軍;[N];宜興日報;2010年

    2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郭齊勇;[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吳溫 實習生 徐楊;[N];石家莊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魏海政;[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 宣傳部長 胡蘇平;[N];光明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程瑤;[N];黑龍江日報;2010年

    7 杜浩;[N];文學報;2010年

    8 鄭召利 復旦大學哲學院副院長;[N];南方周末;2010年

    9 本報記者 邱玥;[N];江西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張鳳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芳;近代學術轉(zhuǎn)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D];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湉南;無錫國專與現(xiàn)代國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小丁;中美教育關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學;2007年

    4 孟雪梅;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圖書館研究(1868—1952)[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石大建;“儒經(jīng)”誦讀思潮在民間社會的興起及其動員機制[D];上海大學;2010年

    6 陳曉恬;中國大學校園形態(tài)演變[D];同濟大學;2008年

    7 郭軍;近代國學教育之困[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陳;我國當代學位制度的傳統(tǒng)與變革[D];西南大學;2011年

    9 黃啟兵;我國高校設置變遷的制度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常國良;近代上海商業(yè)教育研究(1843—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蕾;國學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陳東;大學國學教育的價值與現(xiàn)實路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隋文濤;民國期間被忽略的國學陣地—《青鶴》[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4 李芳;建國后教會大學的改造與調(diào)整[D];山東大學;2011年

    5 李娥;大學生國學教育問題研究[D];武漢工業(yè)學院;2011年

    6 劉丹;國學經(jīng)典誦讀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費勝英;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國學教育的關注[D];蘇州大學;2011年

    8 潘志春;清末民初教會大學與江南社會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蘇州大學;2011年

    9 陸穎;上海民營國學教育培訓公司市場營銷策略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10 李愛花;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yī)學體制化[D];山西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近代學術轉(zhuǎn)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47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547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ac9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