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高等教育論文 >

我國當代學位制度的傳統(tǒng)與變革

發(fā)布時間:2020-04-24 08:13
【摘要】:學位制度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西文化交流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反映。在經歷了百年、特別是近三十年的發(fā)展之后,我國學位制度改革正處于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實用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并存的十字路口。 為了提供學位制度理念的解釋與實踐的經驗,本文試圖從文化和制度兩個層面來考察我國當代學位制度的傳統(tǒng)及變革。文化層面上,我國學位制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并受到官學與私學二元結構的制約。制度層面上,我國學位制度包括學位結構、學位授權審核、學位授予等內容。學位申請、學位答辯、學位授予等制度也蘊藏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學位申請制度表明大學是一個自治的社團,學位答辯制度培養(yǎng)了思想平等的習性,學位授予制度彰顯了知識權力。通過文化和制度的分析,本文力求回答我國當代學位制度改革的文化模式選擇與制度設計策略的問題。 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一、學位的本質和功能。在知識社會,學位不再囿于學術這個范疇,而被置于廣泛的高深知識活動之中。高深知識包括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理論知識、技術知識與實踐知識,從而超越傳統(tǒng)所認為的理論知識范圍,其活動包括高深知識的創(chuàng)造、傳播與應用各個方面。在社會學意義上,學位既是社會分層的一種工具,也是社會階層之間流動的橋梁,并在知識生產與再生產中起著知識選擇和評價、勞動者再創(chuàng)造的作用。二、我國學位制度傳統(tǒng)。我國是學位制度的后發(fā)國家,但有悠久的文教歷史,在受到國外學位制度的強烈沖擊之時,學位制度與文教傳統(tǒng)相互融合。在學位制度的全球化進程中,傳統(tǒng)、普遍的道德知識被逐漸分解,以科學為代表的西方認知體系成為知識的主體。在中西文化沖突的背景下,形成了官學與私學對立又相互促進的傳統(tǒng)。近三十年來,我國學位制度的變遷明顯受到高等教育市場化和大眾化的影響,把兩者作為階段劃分的重要因素,劃分出當代學位制度變遷的三個階段:知識解放的思想啟蒙時期、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轉型時期、大眾化的民主需求時期?傮w而言,改革進程呈現出官學主導下的市場轉型特征。三、我國當代學位制度的特點及問題。在演進一個世紀之后,我國學位制度內生出學位層級結構單一性、碩士作為獨立學位等獨特的性格,形成了以學術型學位為主的種類結構、官學主導的學科準入制度、量化與同行評議結合的評價制度。與此同時,學位制度也顯露出結構和體制的一些問題。四、三種模式的比較。學位制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遺產,它發(fā)韌于中世紀的歐洲大學,但在經歷了八百年的演進之后,其內涵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即使在西方國家內部,各國的學位制度都有很大差異。目前西方學位制度主要形成了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模式,以英國為代表的受控制的市場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政府控制模式。美國學位制度以市場為核心,有多樣化的學位結構和多方參與的學位質量保障體系,具有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的特點,成為二戰(zhàn)以后最成功的學位制度;英國學位制度有政府控制與專業(yè)自治平衡的特征;德國則形成政府與教授主導的學位制度。五、我國當代學位制度改革的對策。許美德提出的“中國大學已經具有自主發(fā)展經驗”的命題引發(fā)了國內學者對高等教育依附理論的批判。歷史經驗表明,我國學位制度改革必須走借鑒-超越-自主發(fā)展的道路,通過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治理結構調整完成改革目標。依照調整治理結構的策略,學位制度改革應維護我國學位傳統(tǒng)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應遵循普世規(guī)則和多樣化的理念。 本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建構性的分析,在學位本質、當代學位制度發(fā)展階段劃分、學位制度改革對策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64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大廷,楊有林;論學位的本質屬性[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2 杜祖貽;借鑒超越:香港學術發(fā)展的正途[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3 徐輝;;論比較教育視野下的世界體系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4 潘懋元,陳興德;依附、借鑒、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5 杜祖貽;儒家學說的文教力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6 顧明遠;論蘇聯教育理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黃平,彭小妍,劉禾,王躍飛;關于學術定量化的討論[J];讀書;2002年02期

8 菲利普·G·阿特巴赫,陳運超;學術殖民主義在行動:美國認證他國大學[J];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06期

9 閻書欽;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界"現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內涵流變[J];河北學刊;2005年01期

10 應方淦;清末教會大學學位制度述評[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時花玲;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羅建國;我國學位授權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楊少琳;法國學位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乾坤;變革中的德國大學發(fā)展理念與范式[D];北京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6387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387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10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