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論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廣西師范大學》 2009年
論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薛平
【摘要】: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創(chuàng)建進程的加快,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貿(mào)易與合作在廣度與深度上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我們對這些近鄰國家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泰國是東盟國家中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并且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國家,佛教在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影響深遠。本文希望通過梳理和分析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為理解當下泰國高等教育狀況及其未來走向提供參考。 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介紹,即佛教在泰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系統(tǒng)的梳理佛教在泰國的傳播及其發(fā)展,在此基礎上論述佛教對泰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 第二部分闡述佛教對泰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1238—1868)的影響。內(nèi)容涉及到泰國高等教育的寺院傳統(tǒng),佛教對泰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辦學形式、師生關系、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影響。 第三部分是佛教對泰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1868—至今)的影響。簡述泰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狀況及其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佛教對泰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佛教大學的存在、佛教課程的開設、以及佛教的寺院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泰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均衡狀況。 第四部分分析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影響變化的原因。首先分析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影響的變化,這些變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減弱。引起這些變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傳入,對泰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影響加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并沒有消失,一方面是泰國高等教育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貫穿了“泰體西用”的思想;另外一個方面是泰國佛教在現(xiàn)代進行了改革,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減弱。 就泰國高等教育而言,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樣,進入大學學習是越來越多的人的追求。盡管泰國有著悠久的內(nèi)涵豐富的歷史,但其現(xiàn)代高等教育依然模仿西方的模式。泰國現(xiàn)行的高等教育體系是由西方影響及其本土自然的、社會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649.3;B9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鄒津津;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文化調(diào)適的個案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2 胡汝秋;基于中泰基礎教育差異的在泰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蔡道銳;泰國高校漢語言專業(yè)文化教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4 麥春梅;淺探泰華文學與佛教的關系[D];華僑大學;2012年
5 黃方明;泰國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6 溫秋敏;初中級階段泰國學生漢語交際語用偏誤分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郁毓;泰國高等教育的幾種模式[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3年03期
2 韓鋒;佛教在泰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J];亞太研究;1994年01期
3 寧平;佛教在泰國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影響[J];當代亞太;1997年02期
4 李有江;當前泰國教育改革趨勢研究[J];東南亞縱橫;2004年12期
5 李晨陽;佛教在當代泰國政治中的作用[J];東南亞;1996年01期
6 賀圣達;“泰體西用”:近代泰國思想發(fā)展的特點[J];東南亞;1996年01期
7 傅增有;小乘佛教對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的影響[J];東南亞;1996年01期
8 李瑞霞;近年來泰國旅游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的原因[J];東南亞;2005年02期
9 趙世新;泰國佛教現(xiàn)狀一瞥[J];東南亞研究;1988年02期
10 爾東;;泰國佛教概況[J];法音;1982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安禮;;淺析唐朝佛教興盛的原因[J];蚌埠黨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劉莉芳,洪成文;泰國高等教育的“入世”戰(zhàn)略對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盧曉梅;韓驊;;泰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及其特點述略[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4 薛國鳳;余詠梅;;依附論中的關懷——阿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思想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5 王淑杰;;當代東南亞課程改革特征與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王進軍;;泰國多元化外語教育政策的發(fā)展特征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7 黃建年;;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經(jīng)樓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年03期
8 郭華;試論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9 楊大東;;禪宗概況略析[J];才智;2009年20期
10 張暢;;關于正確認識宗教在民族形成中作用的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長青;;高等教育投資戰(zhàn)略:基于泰國學生貸款的案例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袁牧;單德啟;;當代漢地佛教建筑現(xiàn)代化初探——以安徽九華山為例[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論文匯編[C];2008年
3 史曉明;;龜茲佛教壁畫藝術在繪畫史上的歷史地位——以公元4—6世紀為中心[A];龜茲學研究(第四輯)[C];2012年
4 岳蓉;;1932—1992年泰國社會失范的歷史根源[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五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禹建華;《法苑珠林》異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董迎軒;日本軍國主義對我國東北淪陷區(qū)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6 索豐;韓國大學治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潘素英;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嬋;上古三代秦漢玉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尹麗;民辦高等學校的發(fā)展: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珅;中國、越南、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姿燕;瑜伽對藏、漢女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張敏;唐代佛教人物畫創(chuàng)作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瑋琳;泰國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管理措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李宏茜;云南與東南亞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給與需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7 廖亞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域下信仰系統(tǒng)的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賀贊;南岳衡山佛教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9 魯海軍;志磐<佛祖統(tǒng)紀>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梅雪松;智慧的指引—華嚴宇宙觀與現(xiàn)代宇宙學[D];西北大學;2011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牧原;;針對泰國中小學生適用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2 孫益欣;;從漢泰語言差異看對泰漢語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3 王茜;;對外漢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準確度的技巧淺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4 馮增俊;東盟五國教育實踐的基本經(jīng)驗與亞太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主要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馬越徹;亞洲高等教育的擴大與私立高校[J];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6 菲利普·G·阿特巴赫,蔣凱,林小英;私立高等教育:比較視角下的主題與變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7 王進軍;;泰國多元化外語教育政策的發(fā)展特征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8 羅杰·L·蓋格,劉紅燕;私立高等教育與公共政策:私立高等教育在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角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9 王學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層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06期
10 張和生,李鳳林;加強漢語言專業(yè)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彭俊;華文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袁德潤;當代中國基礎教育與文化傳統(tǒng)關系再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苗淑華;中美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林昀;影響泰國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林美玲;泰國藍康恒大學漢語專業(yè)學生漢語學習情況及學習動機調(diào)查[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秀珍;泰國漢語教學現(xiàn)狀及展望[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謝華欣;泰國高中漢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永昌;泰國藍康恒(國立)大學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封麗金;試論泰國華人族群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D];重慶大學;2011年
8 李明峰;曾心散文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9 石堅;泰國法政大學漢語專業(yè)漢語課程設置評介[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10 李珮玲;與“水”有關的漢泰熟語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比較[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志厚;泰國九十年代中小學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2 韓鋒;佛教在泰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J];亞太研究;1994年01期
3 張錫鎮(zhèn);;泰國軍事政變頻繁的原因及其發(fā)展趨勢[J];東南亞縱橫;1992年02期
4 黃夏年;;現(xiàn)代泰國佛教的活動及思潮[J];東南亞縱橫;1992年04期
5 李福秀;泰國的成人教育[J];東南亞南亞信息;1999年09期
6 李罡;泰國私立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7 岑容林;論泰國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J];國際論壇;2000年05期
8 黃福濤;高等教育改革模式的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9 張云鋼,熊術新;泰國教育體制與工業(yè)化的適應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9年01期
10 黃建如;東南亞國家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策略簡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春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見[J];遼寧教育研究;1988年04期
2 袁相碗;試論構建高等教育體系的基本要素[J];江蘇高教;1997年01期
3 ;美國密蘇里州高等教育發(fā)展2020年遠景規(guī)劃[J];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02期
4 湯貞敏;以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支撐科技強省建設[J];廣東科技;2005年01期
5 宋煒;中德高等教育初探[J];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王根順;李紅英;;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7 孫希波;邢愛國;;國外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6年05期
8 張沉香;;近年來法國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景象[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6年04期
9 李佑成;方麗華;;高職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新的增長點解析[J];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10 李翔;;客戶經(jīng)濟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錫鎮(zhèn);;第三世界國家需要何種制度:民主、威權還是威權式民主?泰國個案研究(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耿敬;;中國近代佛教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胡智偉;;東北淪陷時期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方耀楣;王兵團;;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的若干悖論問題[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5 劉瑩瑩;潘娟;楊焱;;對大眾化高等教育中三個主體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6 吳霓;;唐代佛教對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話(三) 歐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瞿振元;;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成為國家意志和政府行為[A];《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王文英;王琦;姚登舉;;淺析“網(wǎng)絡化”時代“大眾化”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10 高福安;;提高行業(yè)特色高校辦學質(zhì)量,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做貢獻[A];《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論壇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邱麗娜;[N];黑龍江經(jīng)濟報;2009年
2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龐中英;[N];東方早報;2010年
3 新疆大學校長 安尼瓦爾·阿木提;[N];光明日報;2007年
4 汪炳青;[N];科技日報;2008年
5 本報特派記者 常河;[N];江淮時報;2006年
6 本報評論員;[N];南方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陳璐;[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戎;[N];南方周末;2010年
9 記者 江亞平;[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10 楊定忠;[N];湖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璧蘊(Ms. Chaweewan Wongcharoenkul);泰國華人作用: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三世至拉瑪五世時期華人社會(公元1824年至公元1910年)[D];上海大學;2010年
2 杜鋼;中國佛教凈土宗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趙美玲;中國古典詩歌在泰國當代的傳播與影響[D];上海大學;2010年
4 漆山;學修體系思想下的我國現(xiàn)代佛寺空間格局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5 陳德靜;基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6 施乃瑜;宗教傳播與化世的新范式[D];復旦大學;2008年
7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素芳;貿(mào)易與移民[D];廈門大學;2008年
9 MISS HATHAIKARN MANGKORNPAIBOON(龍偉華);泰國“漢語能力標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吳峰;泰國漢語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銀中;近代泰國免于淪為殖民地的經(jīng)歷與現(xiàn)代化特點[D];云南大學;2010年
2 朱麗鴿;試論泰國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因子[D];云南大學;2012年
3 魏莉;政治系統(tǒng)視角下泰國式民主困境的根源解析[D];外交學院;2010年
4 陶玫每;泰國政治轉(zhuǎn)型研究[D];外交學院;2010年
5 李丹;泰國府標的多重文化內(nèi)涵探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0年
6 鄭瑩;試論漢文化對泰國文化的影響[D];云南大學;2012年
7 張博;1932年民主革命以來佛教在泰國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及影響[D];云南大學;2012年
8 劉影;探析泰國兩種不同類型的民族問題[D];云南大學;2012年
9 李國興;泰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啟示[D];暨南大學;2009年
10 曾燕西;外國在泰國直接投資的比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論佛教對泰國高等教育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04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7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