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參照”與趨向動詞的分類問題
本文關鍵詞:認知“參照”與趨向動詞的分類問題
【摘要】:趨向動詞是對事物"位移"及其認知的語言表述,根據(jù)認知"參照"的類型,單純趨向動詞可分為"客觀參照"和"主觀參照"兩大類,"客觀參照"又可分為"處所參照"和"非處所參照"兩類。根據(jù)"參照類型"與突顯"信息"的不同,將趨向動詞細分為更多"子類",能夠更好地解釋趨向動詞的用法,也更有利于留學生習得。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關鍵詞】: 位移 信息 認知“參照”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趨向動詞”是漢語中一個相對封閉的詞類,學界一般將其分為“單純趨向動詞”和“復合趨向動詞”兩大類,再將“單純趨向動詞”分為“客觀參照”和“主觀參照”兩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陸儉明(2002)1的“三分法”,將趨向動詞分為三組:a.上、下、進、出、回、過、起、開b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1期
2 趙金銘;;現(xiàn)代漢語詞中字義的析出與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3期
3 姚占龍;;動后復合趨向動詞的動性考察[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傳祿;;“從+X”的語義語用功能[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2 岳凌;;漢語語序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及思考[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甘露;甘霖;;連動句的狀語語義指向分析[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4 楊德峰;;《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趨向動詞釋義獻疑[J];辭書研究;2009年06期
5 馬超;;從標記理論看復合趨向補語的習得[J];德州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方環(huán)海;;漢語位移結構的范疇化及其認知闡釋——以趨向動詞“上\下”為例[J];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1期
7 徐萍;于彥;;動詞后趨向動詞與賓語共現(xiàn)句式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35期
8 阮氏青蘭;;現(xiàn)代漢語“來”“去”與越語對應表達方式的比較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9 劉漢武;;基于越南學生中介語語料庫的趨向補語偏誤分析[J];國際漢語學報;2012年02期
10 劉漢武;;現(xiàn)代漢語趨向動詞相關研究綜述[J];國際漢語學報;201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5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宋文輝;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配價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彭錦維;現(xiàn)代漢語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林美淑;對韓漢語教學離合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克寧;越南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王媛媛;《左傳》位移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鹿楹鑫;基于韓國人認知方式的初級階段“V+來/去”結構的教學設計[D];山東大學;2010年
4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健鑫;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V_1+V_(2趨)+來/去”和“O”共現(xiàn)句式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康錦濤;“V上/下”中“上/下”的分析與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毛雪蓉;現(xiàn)代漢語“來”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李連芳;印尼學生漢語動結式理解與輸出情況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馬聰麗;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芳草;初中級越南學生漢語復合趨向補語習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寧;;論詞的語言意義的特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李冠華;由“上、下、進、出”充當?shù)内呄蜓a語對處所賓語的語義制約[J];漢語學習;1985年06期
3 高順全;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的語義解釋[J];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4 吳曉春;FSI學生和CET學生認字識詞考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3期
5 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1期
6 郭春貴;;復合趨向補語與非處所賓語的位置問題補議[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7 今井敬子;馮良珍;;現(xiàn)代漢語趨向結構的層次[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8 畢鳳云;述補(趨向補語)短語的自由和粘著問題[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9 洪琳;論復合趨向補語的教學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10 高順全;動詞虛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努爾巴,阿依古力;談趨向動詞的教學[J];新疆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2 黃月華;白解紅;;趨向動詞與空間移動事件的概念化[J];語言研究;2010年03期
3 沈林;;論趨向動詞“來”、“去”的應用規(guī)律[J];語文知識;2010年02期
4 任樂雅;;《詩經(jīng)》趨向動詞[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3年04期
5 閆華;任樂雅;;西周趨向動詞的類型學考察[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6 張發(fā)明;趨向動詞“來”“去”新議[J];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7 金妙芳,王正民;趨向動詞“起來”的維譯[J];語言與翻譯;1992年03期
8 楊國文;;趨向動詞構句淺議[J];中國語文;1994年03期
9 辛承姬;;趨向動詞教學的前提工程:趨向動詞“上”的語義特征考察[J];對外漢語研究;2006年00期
10 盧英順;論趨向動詞問題[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胡習之;;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動詞+將+趨向動詞”格式[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姚婷;;趨向詞“起來”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一濤;山西文水方言的趨向動詞及其語法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怡;復合趨向動詞“出來”語義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2 程莉維;漢語兒童趨向動詞習得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小華;漢英機器翻譯中趨向動詞的處理[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4 張鑫平;《金瓶梅》趨向動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愛鳳;趨向動詞“來”“去”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賴明輝;鳩摩羅什譯經(jīng)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王琦;漢語趨向動詞用作方向詞現(xiàn)象初探[D];北京大學;2011年
8 王敏;《醒世姻緣傳》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呂曉軍;漢語趨向動詞“起來”在“動/形+趨”結構中多義性的認知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10 梁琳琳;復合趨向動詞中反向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345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3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