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反義復合詞研究述評
發(fā)布時間:2022-10-20 10:10
以往有關反義復合詞的本體研究主要探討了反義復合詞的定義和數(shù)量、反義復合詞是詞還是詞組、兩語素能否單獨成詞、語素的排序、反義復合詞詞義變化的理據(jù)等。通過從反義復合詞的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兩方面對以往反義復合詞的研究進行綜述。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者們統(tǒng)計出來的反義復合詞的數(shù)量各不相同;調(diào)序和義序并不能完美解釋語素的排序規(guī)律;目前未有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反義復合詞的實證研究。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反義復合詞的本體研究
(一)反義復合詞的數(shù)量
(二)反義復合詞的排序問題
(三)反義復合詞詞義變化的理據(jù)
(四)反義復合詞的個案研究
二、反義復合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三、不足之處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事件域認知模型下漢語反義復合詞的認知研究[J]. 黃瑞芳. 外語教育研究. 2017(03)
[2]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反義復合詞教學研究[J]. 劉牧虹. 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05)
[3]“好歹”的詞匯化、語法化歷程及其動因[J]. 周曉彥.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6(02)
[4]反義復合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類定位[J]. 張金竹.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5(06)
[5]反義復合詞“去就”形成演變的認知分析[J]. 曾丹. 語文學刊. 2013(19)
[6]反義合成詞“早晚”的語法化及其認知分析[J]. 孫悠夏.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7]反義復合詞“高下”、“高低”的形成演變及其競爭關系[J]. 曾丹. 人文論譚. 2011(00)
[8]反義復合詞“死活”的語法化[J]. 劉哲. 安康學院學報. 2011(02)
[9]反義復合詞“買賣”形成演變的認知分析[J]. 曾丹. 漢語史學報. 2008(00)
[10]漢語反義復合詞構詞理據(jù)和語義變化的認知分析[J]. 束定芳,黃潔.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06)
博士論文
[1]反義復合詞形成演變的認知研究[D]. 曾丹.浙江大學 2007
[2]并列結構的自組織研究[D]. 馬清華.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面向泰國學習者的漢語反義復合詞教學研究[D]. 郭春曉.河北大學 2017
[2]留學生反義復合詞習得情況考察[D]. 沈家偉.上海師范大學 2017
[3]漢語反義復合詞的MP模型分析[D]. 王興社.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4
[4]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郭瑜娟.南京師范大學 2014
[5]論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及其教學[D]. 王敏蘭.遼寧師范大學 2013
[6]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的認知分析[D]. 唐淑娟.四川外語學院 2010
[7]漢語反義復詞語義結構中的隱喻與轉(zhuǎn)喻特征研究[D]. 袁亞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0
[8]反義語素合成詞之教學探究[D]. 甘利娜.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9]反義復合詞詞匯化過程中的語義發(fā)展[D]. 金碩.河北師范大學 2007
[10]現(xiàn)代漢語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張謙.河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94283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反義復合詞的本體研究
(一)反義復合詞的數(shù)量
(二)反義復合詞的排序問題
(三)反義復合詞詞義變化的理據(jù)
(四)反義復合詞的個案研究
二、反義復合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三、不足之處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事件域認知模型下漢語反義復合詞的認知研究[J]. 黃瑞芳. 外語教育研究. 2017(03)
[2]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反義復合詞教學研究[J]. 劉牧虹. 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05)
[3]“好歹”的詞匯化、語法化歷程及其動因[J]. 周曉彥.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6(02)
[4]反義復合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類定位[J]. 張金竹.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5(06)
[5]反義復合詞“去就”形成演變的認知分析[J]. 曾丹. 語文學刊. 2013(19)
[6]反義合成詞“早晚”的語法化及其認知分析[J]. 孫悠夏.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7]反義復合詞“高下”、“高低”的形成演變及其競爭關系[J]. 曾丹. 人文論譚. 2011(00)
[8]反義復合詞“死活”的語法化[J]. 劉哲. 安康學院學報. 2011(02)
[9]反義復合詞“買賣”形成演變的認知分析[J]. 曾丹. 漢語史學報. 2008(00)
[10]漢語反義復合詞構詞理據(jù)和語義變化的認知分析[J]. 束定芳,黃潔.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06)
博士論文
[1]反義復合詞形成演變的認知研究[D]. 曾丹.浙江大學 2007
[2]并列結構的自組織研究[D]. 馬清華.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面向泰國學習者的漢語反義復合詞教學研究[D]. 郭春曉.河北大學 2017
[2]留學生反義復合詞習得情況考察[D]. 沈家偉.上海師范大學 2017
[3]漢語反義復合詞的MP模型分析[D]. 王興社.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4
[4]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郭瑜娟.南京師范大學 2014
[5]論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及其教學[D]. 王敏蘭.遼寧師范大學 2013
[6]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的認知分析[D]. 唐淑娟.四川外語學院 2010
[7]漢語反義復詞語義結構中的隱喻與轉(zhuǎn)喻特征研究[D]. 袁亞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0
[8]反義語素合成詞之教學探究[D]. 甘利娜.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9]反義復合詞詞匯化過程中的語義發(fā)展[D]. 金碩.河北師范大學 2007
[10]現(xiàn)代漢語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張謙.河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942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6942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