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出版社語言學近期圖書選介
[Abstract]: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s a publishing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academic works. We sincerely hope to cooperate with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linguistics. The following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to the upcoming new book. *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Constructional Grammar of argument structures." (Chinese translation) Adele E.Goldherg by Wu Haibo
【分類號】:G23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可亙;書訊[J];當代語言學;1997年02期
2 王小捷,鐘義信;認知語言學的兩個問題[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3 Sydney M.Lamb,程琪龍;語言的神經(jīng)認知─《大腦路徑》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0年02期
4 危輝;危煒;;言語獲取、理解和生成過程中的語義推理問題[J];計算機科學;2002年05期
5 ;稿約[J];現(xiàn)代外語;2003年03期
6 邱志芳;模糊語義的認知研究方法與反思——評陳維振、吳世雄著《范疇與模糊語義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03年02期
7 ;本刊稿約[J];現(xiàn)代外語;2004年01期
8 譚姍燕;報刊新聞結(jié)構(gòu)形式的認知語言學解讀[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熊妮;;試析新聞語篇中的概念隱喻[J];十堰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北京海淵閣書店語言學郵購書目[J];漢語學習;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道明;;隱喻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研究的啟示[A];華東地區(qū)第6屆(泉州)翻譯研討會文集[C];2001年
2 劉伊俐;;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書面語篇中的語境選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3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guān)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俊;;簡論空間概念隱喻[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李英哲;;漢語被動形式發(fā)展的認知意義[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屈哨兵;;被動標記的認知分析[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肖華云;俞士汶;;文學作品中的顏色詞分布探析[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魯川;;立足漢語實際的信息語言學——確立漢語基元單位和構(gòu)建角色序列模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9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研究[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郅友昌;張曉燕;;俄羅斯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王漸進;人體不是一臺機器[N];發(fā)展導報;2002年
2 王均;緊密聯(lián)系中國語言實際的語言理論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王曉暉 王 晶;語言學研究的一朵奇葩[N];科學時報;2004年
6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本版編輯 沈家煊 傅小蘭 蔡曙山;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N];光明日報;2006年
8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9 張青;基于漢字的漢語信息語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jié)構(gòu)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譚業(yè)升;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復旦大學;2004年
5 鐘書能;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名詞化習得的認知語言學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6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于屏方;動作義位釋義的框架模式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8 王仁強;認知視角的漢英詞典詞類標注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9 楊朝軍;英語左偏置構(gòu)式:功能視角[D];河南大學;2006年
10 劉辰誕;結(jié)構(gòu)和邊界:語言表達式的認知基礎(chǔ)[D];河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麗蓉;隱喻——語義遷移的動力[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勤玲;從認知語言學視角看英漢語言中愛情隱喻概念系統(tǒng)的對比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華;[D];湖南大學;2002年
4 劉世英;詞序象似性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田原;認知語言學基本概念及其在詞匯蘊含分析中的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6 何雅葉;及物性系統(tǒng)的認知語言學闡釋及應用[D];蘇州大學;2003年
7 周勤;隱喻的認知語言學與動態(tài)概念語義學詮釋[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8 劉建華;古詩意境英譯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9 李韋豫;認知語言學對詞匯教學的啟示[D];吉林大學;2004年
10 范娜;方位小句的認知功能模式[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2242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22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