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對外漢語論文 >

淺析趨向動詞“起來”引申義的語義類型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13:34

  本文選題:趨向動詞 + 起來; 參考:《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年07期


【摘要】:趨向動詞"起來"作補語時,除表"趨向"的本義以外,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引申的"非趨向義"。本文利用認知語法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對補語"起來"的引申義進行分析探討,將其含義分為六種類型,即表"動作的改變""狀態(tài)的改變""判斷/看法""表回憶""可以/能夠"和"……的時候"。在對其進行語義分析時,注重語法和使用方面的特點,以求借助本體研究方便對外漢語教學。
[Abstract]:When the directional verb "gets up" as a complement, it expresses a kind of extended "non-directional meaning"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rend".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grammar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complement "up"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vides its meaning into six types. That is to say, "change of action," change of state, "judge / view," recall, "can / can" and "." "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analysis,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features of grammar and usag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y means of ontology research.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盧英順;;“上去”句法、語義特點探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廖潔;;試論轉換生成語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4 隆超;;對外漢字教學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5 吳卓然;;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語漢字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6 王碩;;簡析詞與短語的區(qū)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7 程潤嬌;;“V著V著”格式中動詞的選擇限制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8 顧鳴鏑;;關于構式承繼及其理據(jù)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胡偉;;上古至近代漢語“上”、“下”的語法化[J];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10 徐威;;韓國留學生使用連詞“還有”的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楚群;;論現(xiàn)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許小星;亢世勇;;補語語義指向的制約因素[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4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5 朱元;漢英視覺詞匯認知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孫凡;現(xiàn)代漢語結果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何文忠;中動結構的認知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亮;空間詞匯系統(tǒng)的認知語義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10 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唐瑩;留學生漢語動量詞習得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唐文成;越南學生漢語“是……的”句式的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白克寧;越南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平飛;蒙城方言動詞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7 王媛媛;《左傳》位移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志軍;基于認知的現(xiàn)代漢語雙賓句式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愛鳳;趨向動詞“來”“去”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敏;;漢族整體性思維特點和漢語的趨向動詞[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2 羅穎;;幾個典型趨向動詞的語義特征與結構關系分析[J];語文知識;2010年02期

3 閆麗霞;;“帶”及所在句結構分析[J];飛天;2010年24期

4 買買提江·塔西土米爾;“起來”一詞的譯文商榷[J];語言與翻譯;1993年02期

5 劉培玉;劉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懷化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6 胡秋軍;;“V+出+O”結構中“出”的隱現(xiàn)分析[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7 邵和平;;山東單縣話二價交互動詞“上來”與“上不來”[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8 吳福祥;;漢語方言里與趨向動詞相關的幾種語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9 林濤;;“我拿來了”歧義結構的多元探討[J];文學教育(上);2010年08期

10 王德;;趨向動詞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06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習之;;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動詞+將+趨向動詞”格式[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劉小川;;動趨結構對現(xiàn)代漢語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約[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羅建邦;;從三個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趙明慧;;也談“復合動趨式+賓語”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姚婷;;趨向詞“起來”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7 吳啟祿;;布依語部分常用動詞的虛化用法[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8 呂曉玲;;南安話的“遘”字補語[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林山森;;《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指瑕[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虹;;談“V來V去”[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武葉巧;重音對歧義的分化作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宇楓;近代漢語復合趨向動詞句法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3年

2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一濤;山西文水方言的趨向動詞及其語法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媛;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動作動詞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5 阮氏青蘭(Nguyen Thi Thanh Lan);漢—越語空間位移范疇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賈紅霞;普通話兒童空間范疇表達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劉甜;漢語空間極性詞組配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愛鳳;趨向動詞“來”“去”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賴明輝;鳩摩羅什譯經(jīng)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王琦;漢語趨向動詞用作方向詞現(xiàn)象初探[D];北京大學;2011年

4 梁琳琳;復合趨向動詞中反向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樊蘇樂;壯泰趨向動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6 陳明明;日本留學生漢語趨向動詞習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鑫平;《金瓶梅》趨向動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賀;關于趨向動詞“來/去”的立足點問題[D];吉林大學;2012年

9 劉璐;留學生學習漢語趨向動詞的偏誤分析[D];吉林大學;2013年

10 艾沙沙;復合趨向動詞句法、語義的不對稱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0616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616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1f2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