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
本文選題:少數民族 切入點:雙語教育 出處:《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當前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應該重視選擇漢語語法研究中有特色的問題進行某一少數民族漢語語法習得的全面研究;重視選擇漢語語法之外的有關漢語四項語言基本能力習得問題,就某一民族進行全面研究;重視少數民族聾人雙語、三語教育問題研究;重視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雙語和諧關系的細節(jié)研究。
[Abstract]:In the current study of ethnic bilingual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a certain minority's Chinese grammar by choosing the characteristic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quisition of four Chinese basic abilities besides Chinese grammar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a certain national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bilingual and trilingual education of the deaf minority peopl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bilingual and trilingual education of the deaf minor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of bilingual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n ethnic bilingu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
【分類號】:H2;H1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李英,鄧小寧;“把”字句語法項目的選取與排序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少虹;現(xiàn)代漢語轉折句式與第二語言閱讀教學之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評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滕星 ,楊紅;西方低學業(yè)成就歸因理論的本土化闡釋——山區(qū)拉祜族教育人類學田野工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丁月牙;以教師為主體尋找現(xiàn)象背后的“真實”——涼山彝族一類模式雙語教育個案[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滕星;西方少數民族學生學業(yè)成就歸因理論綜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關辛秋;元以來一部多個語種版本的第二語言教材——三種文本《老乞大》教材編寫特點分析[J];漢語學習;2004年03期
6 肖玉玲;;正視并克服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母語負向遷移[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翁燕珩;淺析浸沒型雙語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8 邢強;影響藏族雙語兒童學習的社會文化心理機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余梓東;論清朝少數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10 彭亞華;少數民族女童低學業(yè)成就的歸因分析與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孫東方;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演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胡玉萍;教育文化與學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張衛(wèi)國;雙語學與新疆雙語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蘇德;多維視野下的雙語教學發(fā)展觀[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廖冬梅;新疆民漢雙語現(xiàn)象與新疆社會發(fā)展之關系[D];新疆大學;2006年
6 夏迪婭·伊布拉音;維吾爾民族漢語教學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7 蔡君梅;語言類型特征可遷移性的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8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視野中的“維漢”雙語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聶家昕;山神崇拜與村落社會認同[D];上海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花子;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新慧;新疆少數民族大學漢語課堂教學觀狀調查及其研究[D];新疆大學;2002年
3 金鮮華;延邊朝鮮族高中理科教育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4 錢明才;加拿大雙語教育及其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丕勇;內蒙古地區(qū)師范類蒙授英語專業(yè)教學模式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歐陽弋;運用語言遷移理論優(yōu)化中學外語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賈靜芳;昌吉回民中學雙語教學個案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世業(yè);延邊朝鮮族中小學三語教學中若干問題研究[D];延邊大學;2004年
9 張虹;基礎教育中的民漢合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何冰;聚居區(qū)達斡爾族的語言衍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華;新的規(guī)范觀念指導下的詞匯規(guī)范探索——新造詞與生造詞的區(qū)分標準問題[J];北方論叢;2001年06期
2 蔣紹愚;近十年間近代漢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古漢語研究;1998年04期
3 趙新,李英;關于編寫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近義詞詞典[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唐承賢;論英語積極性詞匯的習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房玉清;動態(tài)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J];漢語學習;1992年01期
6 望月圭子!日本國東京都北區(qū)西廣原4—51—21;漢語里的“完成體”[J];漢語學習;2000年01期
7 余文青;留學生使用“把”字句的調查報告[J];漢語學習;2000年05期
8 金允經,金昌吉;現(xiàn)代漢語轉折連詞組的同異研究[J];漢語學習;2001年02期
9 朱其智;語篇分析技巧在漢語精讀課中的運用[J];漢語學習;2001年04期
10 劉頌浩,汪燕;“把”字句練習設計中的語境問題[J];漢語學習;2003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卿雪華;留學生漢語習得近義詞偏誤研究以泰國學生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蒲徐波;中高級階段留學生詞匯習得偏誤分析與教學策略[D];四川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圖魯甫·巴拉提;;淺析“雙語教育”理論概念的幾個問題[J];民族翻譯;2011年02期
2 ;溫家寶: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非常重要 要大力發(fā)展[J];民族翻譯;2010年04期
3 ;推廣漢藏雙語教育 向建黨九十周年獻禮——康巴衛(wèi)視舉辦“愛祖國愛家鄉(xiāng)”2011年漢藏雙語演講大賽[J];西部廣播電視;2011年08期
4 陳蕾;;論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25期
5 王艷萍;;美國移民雙語教育的多重使命與新動態(tài)[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3期
6 管文娟;竇琴;;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中國的雙語教育[J];考試周刊;2011年41期
7 李潔;王英;韓炯;;從錫伯族教師語言態(tài)度看錫伯族雙語教育體制[J];民族翻譯;2011年02期
8 王曉軍;;甘南州雙語教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途徑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1年17期
9 馬幸榮;;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立法初探[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馬嶸;馬永全;;新疆學前“雙語”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志濤;;關于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的一些看法[A];“社會學與貴州‘十一五’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Douglas A.Kibbee;;比較視野下的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孫宏開;;改革開放以來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4 陳雪英;;多元文化視域中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呼和;;加強少數民族實驗語音學研究的幾點建議[A];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鄭洵;;對雙語教學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農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7 戴紅亮;;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進程與特點[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宇明;;關于中小學“雙語教學”的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9 王東莉;;外語調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崔延虎;;雙語教學與雙語教育的教育人類學審視[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孫利華;雙語教育“試水”有喜有憂[N];洛陽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王建峰 陳靜;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新思維[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袁訓會 肖康慧;少數民族語言:在保護中發(fā)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4 王秀旭;對我省雙語教育的幾點思考[N];貴州民族報;2009年
5 通訊員 李治軍;疏勒 多措并舉提高雙語教育水平[N];喀什日報(漢);2009年
6 江藍生;江藍生:科學挖掘少數民族語言“富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本報特派記者蘇軍亞;雙語教育抓“小”不能漏“大”[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8 王鄰;我省建立7個少數民族語言暨鄉(xiāng)土教學課件制作基地[N];貴州民族報;2010年
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輪臺縣縣委書記 張正榮;深化雙語教育 助推輪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陳彥仿;雙語教育讓少數民族孩子插“雙翼”[N];烏魯木齊晚報(漢);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池東恩;朝漢雙語教育與語言使用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2 孫渝紅;語言教育與國家戰(zhàn)略[D];西南大學;2009年
3 陳之權;新加坡教育分流下華文課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zhàn)及改革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寶樂日;土族、羌族語言及新創(chuàng)文字在學校教育領域使用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趙建梅;培養(yǎng)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崔東紅;新加坡的社會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陳亞鳳;中港新三地的語言規(guī)劃與新加坡本位小學語文課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廖冬梅;新疆民漢雙語現(xiàn)象與新疆社會發(fā)展之關系[D];新疆大學;2006年
9 龍琪;理科雙語教學的實踐現(xiàn)狀與理論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英姿;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崢嶸;雙語教育及其對個人發(fā)展的影響[D];東南大學;2004年
2 鄺萍;雙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維護[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姚金梅;新疆柯爾克孜族中小學雙語教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潔;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族學校的雙語教育[D];新疆師范大學;2005年
5 金劵;雙語教育的文化資源整合功能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6 祁偉;和田地區(qū)中小學維漢雙語教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松;雙語教育要素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8 張欣;從語言政策的視角看雙語教育[D];東南大學;2006年
9 陶君;論中學雙語教育[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孫明霞;新疆學前雙語教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363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3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