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的語言思想及其對外漢語傳播教育
本文選題:漢語大師 切入點:梅光迪 出處:《蘭臺世界》2015年3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梅光迪是"學衡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同時也是最為典型的"學衡派"代表人物,是20世紀當之無愧的漢語大師。梅光迪作為中國對外漢語教育的先驅,其語言思想在樹立正確的傳統(tǒng)文化觀、建立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性和漢語的國際推廣傳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Abstract]:Mei Guangdi, one of the founders of Xueheng School and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Xueheng School, was a well-deserved Chinese master in 20th century. Mei Guangdi was a pioneer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His language though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rrect traditional cultural vie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tural indepen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作者單位】: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基于不確定性降低理論的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內(nèi)容研究”(課題項目編號:614Y48)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H1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寶云;;柳詒徵與《學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方習文;;世界語境下文化的選擇與分野——論胡適與梅光迪之分合[J];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韓晗;;上清舊文學之弊,下開新儒家之源——關于《學衡》雜志的再思考與再認識[J];船山學刊;2006年02期
4 陳友康;;關于葉德鈞之死及他批評吳梅的一樁公案[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趙天才;;新歷史主義與文學史教學[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04期
6 陳寶云;;《史地學報》及其群體與《學衡》之關系的探討[J];東方論壇;2007年06期
7 潘水萍;;批評視野中的一抹亮色——歐文·白璧德思想之現(xiàn)代鋒芒及啟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方習文;;五四前后皖籍文人的聚結與分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潘海軍;;梅光迪“致友人書信”之古典詩學立場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10 馮慶華;;論人文精神的幾個維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2 劉繼林;民間話語與五四新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叢坤赤;林語堂生活美學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田彤;轉型期文化學的批判[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墨;乾嘉學術的知識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白春超;再生與流變[D];河南大學;2003年
7 黃暉;現(xiàn)代詩學中的審美主義:中國與西方[D];蘇州大學;2003年
8 張雪蓉;以美國模式為趨向:中國大學變革研究(1915—1927)[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武新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褚金勇;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五四”文學革命[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金林;論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的改造國民性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玨榮;論學衡派的中西文化觀[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鐘紹清;從梁實秋的道德實踐和文學實踐中探析其文化理想[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5 李敏;淺探梅光迪語言思想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啟示[D];浙江大學;2011年
6 王磊;學衡派的精英主義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劉梅珍;回頭看與向前看[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8 彭雷霆;“五四”后遲來的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重慶;后“五四”時期文化保守主義的興起及相關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周剛;梅光迪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先秦語言思想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語言學史研討會”征文通知[J];當代語言學;2008年03期
2 劉亞猛;;言說與秩序:軸心時期中西語言思想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及其當代含義[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姚亞平;論孔子的語言思想[J];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03期
4 張永隆;孔子人文語言思想芻議[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2期
5 趙運普;毛澤東語言思想試探[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6 馮卉;張邁曾;;語言思想: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7 馮卉;;西方主流語言思想對語言學研究的影響[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張紅燕;邵瑩瑩;貴超紅;;語言學研究中的語言思想[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Z1期
9 房運梅;董希文;;論尼采語言思想的顛覆性——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語言思想的批判[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10 時勝勛;;《老子》語言思想的內(nèi)涵與意義[J];漢字文化;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郭祖儀;;荀子《正名》篇的心理語言思想初探[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任華東;海德格爾詩化語言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許小委;論馬克思的語言思想[D];復旦大學;2009年
2 房運梅;尼采語言思想研究[D];魯東大學;2013年
3 涂麗平;海德格爾晚期語言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631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6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