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待嵌格式研究
本文選題:漢語 切入點:待嵌格式 出處:《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待嵌格式”指的是兩個字間隔顯現(xiàn)、兩個字間隔隱含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構(gòu)式義的框架結(jié)構(gòu),運用時需語言主體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將隱含的成分鑲嵌進去從而構(gòu)成一些新的四字格。如“東…西…”“大…大…”“一…一…”“忽…忽…”“…頭…腦”“…來…去”等。此類格式能產(chǎn)性比較強,為人們所喜聞樂用。從形式上看,待嵌格式可分為兩種類型,即“A…B/A…”型和“…A…B”型。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意義、研究概況、研究方法和使用的語料。本文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姜德梧編著的《漢語四字格詞典》以及張斌主編的《新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類固定詞語”部分(第270—272頁)收錄的待嵌格式為考察對象,共計240個。對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深化對漢語特點的認識;有利于語言教學,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有利于詞典編纂;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效果。我們把待嵌格式的研究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建國初到80年代中期為初步探索階段;第二階段,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為深入發(fā)展階段;第三階段,從90年代中期至今為多元研究階段。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描寫和解釋相結(jié)合。在對待嵌格式的有關(guān)問題進行描寫的同時,嘗試運用語言文化學理論、認知語言學理論等對其做出解釋,力求揭示出待嵌格式的本質(zhì)及其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通過對具體語料的統(tǒng)計分析,用數(shù)字、圖表等形式化的手段來描寫一些語言事實,在定量的基礎(chǔ)上為語言現(xiàn)象定性,以提高論證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第三,比較。比較是語言研究中常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本文按照詞性的不同把待嵌格式分成五大類,我們對其中的一些典型待嵌格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和解釋。 第二章待嵌格式的整體描寫。本章重點探討了待嵌格式的含義、性質(zhì)和特點、固定部分、嵌入部分及其生成的四字格。一、建國以來,對于“A…B/A…”型和“…A…B”型格式,不同的學者對其有不同的命名,如“四字語型”“模式詞語”“類固定短語”等,在對相關(guān)名稱進行探討的基礎(chǔ)上,說明本文采用“待嵌格式”的理由,明確本文所說的待嵌格式屬于詞匯格式的范疇。同時,為避免術(shù)語的混淆,還把“待嵌格式”與“語法格式”“詞語!钡雀袷竭M行了比較。二、我們認為待嵌格式是漢語中一類特殊的詞匯單位,因為待嵌格式與詞和固定短語相比,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同時待嵌格式是漢語中所特有的一類現(xiàn)象,因為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在西方語言中也存在著一些格式,但西方語言中的這些格式與漢語中的待嵌格式形同而實異。就特點而言,我們認為待嵌格式具有理據(jù)性、固定性、能產(chǎn)性等特點。三、我們從詞性、同形與否、所處位置以及意義關(guān)系等角度對固定部分進行了分類;我們認為能夠做固定部分構(gòu)成待嵌格式框架的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它們多屬于基本詞匯范疇;其中的名詞、形容詞和數(shù)詞多是基本等級詞,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多具有文化附加義;其中的動詞多是非典型性動詞。此外,我們從固定部分的意義變化及其在四字格中的句法位置兩個方面探討了固定部分的語法化等級。四、從詞性來看,嵌入部分以名詞、動詞、形容詞這三大實詞為主。就語義關(guān)系而言,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把一個并列式雙音詞拆開嵌入格式中,第二類是具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對、相類或相關(guān)等關(guān)系的單音節(jié)成分。嵌入部分一般遵循一致性原則、顯著性原則、文化規(guī)約原則、空間性原則及時間性原則等。五、我們從固定部分和嵌入部分的特點、待嵌格式構(gòu)式義的虛實程度以及待嵌格式是文言格式還是口語格式等幾個角度探討了待嵌格式的固化程度。從形式是否凝固、意義的融合度、使用頻率的高低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四字格的詞匯化等級。運用量范疇理論對四字格的主觀增量義進行了探討。在具體運用時,四字格在句子中具有獨立性,在句子中可以充當各種句法成分,但以作謂語為主,呈現(xiàn)出一種謂詞化傾向;四字格具有音韻和諧、生動形象、褒貶鮮明等語用效果。 第三章待嵌格式的分類描寫。本文把240個待嵌格式分為名詞待嵌格式、動詞待嵌格式、形容詞待嵌格式、數(shù)詞待嵌格式和副詞待嵌格式等五大類,并對其中的典型待嵌格式進行了重點探討。在名詞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方位名詞待嵌格式和人體名詞待嵌格式;在動詞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存在動詞待嵌格式;在形容詞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空間維度形容詞待嵌格式;對數(shù)詞待嵌格式進行了整體探討;在副詞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否定副詞待嵌格式和時間副詞待嵌格式。這幾節(jié)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一致,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通過對同類待嵌格式的比較分析,揭示它們構(gòu)造四字格能力的不均衡性特點并闡釋其深層次原因;二,從詞性和語義兩個方面對格式的嵌入部分進行深入分析;三,探討同類待嵌格式構(gòu)式義的異同,某些待嵌格式生成的四字格色彩意義比較鮮明的也兼帶論及。如研究方位名詞待嵌格式時,主要探討了“東…西…”格式構(gòu)造四字格的能力比“左…右…”和“前…后…”強的原因;探討了嵌入這三個格式的動詞的語義特點和它們不同的組合能力;比較了這三個格式的構(gòu)式義,它們都有表“動作持續(xù)或反復”的構(gòu)式義,這是它們的相同點;它們的不同點在于:與“東…西…”和“左…右…”兩個格式相比,“前…后…”格式還能表示“空間上的一前一后”或者“時間上的一先一后”,表義更為復雜,個性較為突出。 第四章待嵌格式產(chǎn)生的動因。社會文化的影響是待嵌格式產(chǎn)生的外部原因。待嵌格式是我們漢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民族文化濡染的產(chǎn)物,漢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追求,以及古代的四言詩、近代的俗文學等文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待嵌格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漢語的特點和漢語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是待嵌格式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原因。漢語中豐富的四字格是待嵌格式得以產(chǎn)生的基礎(chǔ),而漢語重意合的特點則使得待嵌格式與嵌入部分的組合更為靈活;漢語詞語的不斷復音化和漢語造詞法的逐漸完善等都深刻影響了待嵌格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語言機制也是影響待嵌格式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們主要從對稱機制、類推機制、經(jīng)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五章待嵌格式應用研究。主要從待嵌格式研究與對外漢語實踐和待嵌格式研究與詞典編纂這兩個方面闡述了待嵌格式研究的實踐應用價值。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待嵌格式教學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分階段對不同版本的對外漢語教材收釋待嵌格式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考察,指出其優(yōu)點和不足;探討了進行待嵌格式教學的具體原則和方法。目前,有一些詞典收釋了一些待嵌格式,我們主要考察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及《應用漢語詞典》收釋待嵌格式的情況,在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探討的基礎(chǔ)上,就規(guī)范型詞典收釋待嵌格式的原則提出了個人的一些看法,我們認為,應把能產(chǎn)性強、使用頻率高作為詞典收釋待嵌格式的首要原則。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第一,擺脫了以往對某一個格式進行孤立研究的框架,注重從整體出發(fā),加強了對待嵌格式的系統(tǒng)研究和共性描寫;第二,加強了對待嵌格式的應用研究。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仰民;;論《金瓶梅詞話》表方向的方位名詞[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張琴;;方位名詞后綴“邊”的語法化初探[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3 陳康;;土家語動詞將行體形態(tài)音位的變化[J];民族語文;1982年01期
4 王艾錄;;“動詞+在+方位結(jié)構(gòu)”芻議[J];語文研究;1982年02期
5 米寧;;法語主謂語的搭配[J];外語與外語教學;1986年04期
6 朱春華;劉彥強;;此句無動詞,賓語怎前置?[J];語文知識;1994年12期
7 陶文鵬;;提煉動詞 點亮詩眼[J];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06期
8 吳松;關(guān)于《也說“是”字句》一文中的兩個問題[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9 彭玉海;談動詞的兼容共現(xiàn)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10 包彩霞;“動態(tài)”與“靜態(tài)”——談漢譯英中漢語動詞的處理[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新夷;;國外嬰兒動詞習得的研究范式[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2 史金生;胡曉萍;;動詞帶“著”的“把”字結(jié)構(gòu)[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羅燕萍;;談現(xiàn)代漢語“V+到”結(jié)構(gòu)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賈卉;;新聞標題動詞英漢對比和漢英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鄭麗;;《新華字典》新舊版本“扌”部動詞釋義對比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黃景愛;;淺析日語授受關(guān)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史瑞萍;白學軍;;語境和動詞在主題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劉濤;楊亦鳴;趙侖;;現(xiàn)代漢語名動分離的時-空特征分析[A];2005年中國神經(jīng)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吳華英;;仙游話動詞的體和貌淺探[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姚春花;張國平;;“毋吾以也”釋義商榷[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丁凱東 晉城市礦區(qū)中學;動詞使詩歌“動”起來[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2 鄰水縣石永中學 馮芬;淺談被動語態(tài)的結(jié)構(gòu)與用法[N];廣安日報;2008年
3 金新樺;編輯記者要把新聞寫出動感來[N];伊犁日報(漢);2009年
4 朱文獻;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誤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5 宋玉柱;“加以了”能說嗎?[N];光明日報;2001年
6 楊剛 本報記者 顏靖 陳建兵 松濤;川西北:“美”是個動詞[N];四川日報;2011年
7 胡明揚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集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大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重重疊疊”能寫成“重重迭迭”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9 本報特約記者 陶子;王維嘉:管理是個動詞[N];計算機世界;2001年
10 郎錦華;“作”、“做”之辨[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祥英;漢語待嵌格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惠玲;韓國語詞類學的歷時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李偉亞;自閉癥譜系障礙學生漢語句子理解過程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陳曼君;惠安方言動詞謂語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7 陳永莉;漢語動詞與相關(guān)句法成分的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金河鐘;殷商金文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劉文正;《太平經(jīng)》動詞及相關(guān)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丁建川;《世說新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全香蘭;漢語“進/出”與韓國語“(?)”的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2 王倩;“(形+名)+動”結(jié)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順軍;“上/下NP”結(jié)構(gòu)的考察及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4 謝濤麗;定中式“V+N”結(jié)構(gòu)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賀煒;論“V都不V”格式[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皮佳佳;《墨子》動詞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謝冬;從構(gòu)句環(huán)境來考察“にむかつて、にむけて、をめざして”的使用條件[D];湖南大學;2010年
8 王志軍;ヲ格的統(tǒng)一性意義解釋及其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李明霞;《續(xù)金瓶梅》動詞重疊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吳春光;韓中程度副詞與動詞的組合方式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597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5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