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銜接科學探究融合課程中物理內(nèi)容開發(f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0-21 17:44
自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校本課程。國務院在2014年9月頒發(fā)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中,再一次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用考試來倒逼課程改革。天府第七中學是天府新區(qū)成都直管區(qū)傾力打造的一所優(yōu)質品牌學校,學校走小班化,精品化之路,實行選課走班,滿足學生個性成長的需要。科學探究融合課程是筆者學校在新課程理念下開發(fā)的一套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思維是需要持續(xù)培養(yǎng)的,該課程致力于尋找小學《科學》和初中理化生課程的銜接點,從而開發(fā)適合初一學生的科學探究課程,為后期正式學習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同時,科學探究融合課程集理化生課程為一體,知識內(nèi)容融合,教師教學融合,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使學生學會在真實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強化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橫貫能力”的應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借鑒法、文獻分析法、調查法(問卷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研究和總結,通過兩年的實踐,天府第七中學在科學探究融合課程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物理化學生物打下一定基礎。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社會背景
1.1.2 學校背景
1.1.3 學科背景
1.1.4 學生背景
1.2 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2.1 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求
1.2.2 彌補科學斷層,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1.2.3 鋪墊理化知識,完善課程結構
1.2.4 挖掘課程資源,促進選課走班
1.2.5 轉變教師角色,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
1.2.6 模擬真實情景,綜合解決問題
1.3 相關理論與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1.3.1 融合課程
1.3.2 國內(nèi)外研究
1.4 本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
1.4.1 研究內(nèi)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2.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分析
2.1 小學《科學》與初中《物理》對比
2.1.1 知識內(nèi)容對比
2.1.2 知識呈現(xiàn)方式對比
2.2 特色校本資源科學探究融合課程開發(fā)的條件和保障
2.2.1 制度
2.2.2 師資
2.2.3 學生思維特點和學習水平的調查
2.3 小初課程的銜接點和意義
2.3.1 從現(xiàn)象向本質過渡
2.3.2 從模糊向精準過渡
2.3.3 從驗證向探究過渡
2.3.4 從了解向應用過渡
3.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開發(fā)
3.1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指導思想
3.1.1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為指導思想
3.1.2 核心素養(yǎng)
3.1.3 學校的課程理念
3.2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原則
3.2.1 生活性
3.2.2 多元性
3.2.3 互動性
3.2.4 開放性
3.3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內(nèi)容和標準
3.3.1 課程特色及結構
3.3.2 課標細目
4.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實施
4.1 科學探究課時間和內(nèi)容的安排
4.2 科學探究課備課流程
4.3 科學探究課教學案例
4.4 科學探究課的評價方式
4.4.1 評價原則
4.4.2 評價方式
4.5 科學探究課的總結
4.5.1 成果展示
4.5.2 課程后調查問卷分析
5.結論與反思
5.1 研究總結
5.1.1 課程的創(chuàng)新點
5.1.2 實踐的突破點
5.2 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課程體系重構研究[J]. 周東岱,樊雅琴,于穎,于偉,楊君輝.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8)
[2]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課程的連貫與統(tǒng)整[J]. 蔡清田.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1)
[3]開展小學科學拓展課程的嘗試[J]. 呂夏清. 吉林教育. 2016(19)
[4]“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STEAM教育應用的反思與創(chuàng)新路徑[J]. 王娟,吳永和. 遠程教育雜志. 2016(02)
[5]談“核心素養(yǎng)”[J]. 李藝,鐘柏昌. 教育研究. 2015(09)
[6]初中物理與小學科學教材的銜接及比較[J]. 陳剛,肖晨,顧健. 教學與管理. 2015(25)
[7]創(chuàng)建科技教育特色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J]. 周紅霞. 吉林教育. 2014(18)
[8]《物體的質量》教學設計[J]. 柳美玲,張夏林. 湖南中學物理. 2014(04)
[9]用“萬花筒”課程成就學生的未來[J]. 婁華英. 上海教育. 2013(07)
[10]“科學探究”緣何變身“科學實踐”?——解讀美國科學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關鍵詞之變[J]. 唐小為,丁邦平. 教育研究. 2012(11)
碩士論文
[1]小學科普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 陳丹丹.閩南師范大學 2016
[2]新課程背景下加強和改進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實踐[D]. 孫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96095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社會背景
1.1.2 學校背景
1.1.3 學科背景
1.1.4 學生背景
1.2 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2.1 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求
1.2.2 彌補科學斷層,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1.2.3 鋪墊理化知識,完善課程結構
1.2.4 挖掘課程資源,促進選課走班
1.2.5 轉變教師角色,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
1.2.6 模擬真實情景,綜合解決問題
1.3 相關理論與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1.3.1 融合課程
1.3.2 國內(nèi)外研究
1.4 本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
1.4.1 研究內(nèi)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2.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分析
2.1 小學《科學》與初中《物理》對比
2.1.1 知識內(nèi)容對比
2.1.2 知識呈現(xiàn)方式對比
2.2 特色校本資源科學探究融合課程開發(fā)的條件和保障
2.2.1 制度
2.2.2 師資
2.2.3 學生思維特點和學習水平的調查
2.3 小初課程的銜接點和意義
2.3.1 從現(xiàn)象向本質過渡
2.3.2 從模糊向精準過渡
2.3.3 從驗證向探究過渡
2.3.4 從了解向應用過渡
3.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開發(fā)
3.1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指導思想
3.1.1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為指導思想
3.1.2 核心素養(yǎng)
3.1.3 學校的課程理念
3.2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原則
3.2.1 生活性
3.2.2 多元性
3.2.3 互動性
3.2.4 開放性
3.3 科學探究課校本資源開發(fā)內(nèi)容和標準
3.3.1 課程特色及結構
3.3.2 課標細目
4.特色校本資源的科學探究融合課程實施
4.1 科學探究課時間和內(nèi)容的安排
4.2 科學探究課備課流程
4.3 科學探究課教學案例
4.4 科學探究課的評價方式
4.4.1 評價原則
4.4.2 評價方式
4.5 科學探究課的總結
4.5.1 成果展示
4.5.2 課程后調查問卷分析
5.結論與反思
5.1 研究總結
5.1.1 課程的創(chuàng)新點
5.1.2 實踐的突破點
5.2 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課程體系重構研究[J]. 周東岱,樊雅琴,于穎,于偉,楊君輝.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8)
[2]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課程的連貫與統(tǒng)整[J]. 蔡清田.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1)
[3]開展小學科學拓展課程的嘗試[J]. 呂夏清. 吉林教育. 2016(19)
[4]“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STEAM教育應用的反思與創(chuàng)新路徑[J]. 王娟,吳永和. 遠程教育雜志. 2016(02)
[5]談“核心素養(yǎng)”[J]. 李藝,鐘柏昌. 教育研究. 2015(09)
[6]初中物理與小學科學教材的銜接及比較[J]. 陳剛,肖晨,顧健. 教學與管理. 2015(25)
[7]創(chuàng)建科技教育特色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J]. 周紅霞. 吉林教育. 2014(18)
[8]《物體的質量》教學設計[J]. 柳美玲,張夏林. 湖南中學物理. 2014(04)
[9]用“萬花筒”課程成就學生的未來[J]. 婁華英. 上海教育. 2013(07)
[10]“科學探究”緣何變身“科學實踐”?——解讀美國科學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關鍵詞之變[J]. 唐小為,丁邦平. 教育研究. 2012(11)
碩士論文
[1]小學科普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 陳丹丹.閩南師范大學 2016
[2]新課程背景下加強和改進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實踐[D]. 孫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960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69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