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靈魂神入古典道德教育——基于柏拉圖的迷狂
發(fā)布時間:2017-09-16 04:24
本文關鍵詞:青少年的靈魂神入古典道德教育——基于柏拉圖的迷狂
【摘要】:教育是運用修辭的技藝,進一步達到辯證法的境界,最后實現(xiàn)靈魂的轉向。柏拉圖的《斐德若》,是對人類塑造深遠的哲學與文學文本,也是人類最優(yōu)美的文字。哲學原來是可以這么美的,美到天塌地陷的境界,正如文中說的迷狂,我怎么能不為他迷狂!本文試圖將這個文本,進行粗淺的教育理解。因為這個文本完全是一個教育場景,《斐德若》就是教育的原型。文本中的蘇格拉底通過與斐德若的談話,形成修辭,用那個修辭試圖改變斐德若的靈魂。這個原型與《論語》中孔子與門徒的對話遙相呼應,形成人類文化的兩座高峰。在當代,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應直擊其靈魂,引導他們進入到古典道德。教師對青少年的教育應運用正確的修辭,即言說,言說是教育的原型。通過言說,使青少年兒童真正看見善。靈魂向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柏拉圖 斐德若 靈魂 修辭 古典道德
【分類號】:G41
【正文快照】: 心靈的生殖者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種靈魂轉向的技藝”。[1]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以修辭術對斐德若的靈魂進行教育,企圖讓其靈魂轉向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修辭”的原初意思與古希臘的所謂“修辭”(rhetoric)比較接近。中國的“修辭”出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進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江曉軍;;柏拉圖《斐德若篇》的文章學思想[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89年01期
2 陸揚;;解構柏拉圖——關于言語和文字的重新思考[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3 ;[J];;年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李韻;德若高山 巍峙天邊[N];光明日報;2014年
2 本報記者 周勇軍 李寒露 通訊員 陳飛 孫冰冰;尚德若水 興稅至和[N];湖南日報;2010年
,本文編號:8608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86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