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史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3 06:39
考古遺址蘊含大量有效歷史信息,并被視為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保護遺址并將其背后的重要價值轉述給公眾是當今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考古遺址博物館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英國,尤其是英格蘭地區(qū)在考古遺址博物館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那里不僅有世界上第一個專業(yè)的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有眾多在遺址詮釋方法與建筑設計等層面獨樹一幟的新建考古遺址博物館案例。對英格蘭地區(qū)此類博物館的發(fā)展史進行系統(tǒng)性地探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一方面是期望彌補學界對于世界考古遺址博物館認識的不足;另一方面借此能為中國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提供一定參考。本文以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系統(tǒng)地探討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梳理了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的三個重要背景因素,并初步提出了考古遺址博物館歷史階段劃分的理論預設分析框架。在對近15個博物館案例進行整體分析歸納的同時,針對其若干顯著的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以驗證和支撐前設的分析框架。隨后,結合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發(fā)展歷程,總結歸納了考古遺址博物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征與成因。從十九世紀至今,英格蘭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發(fā)展歷程...
【文章來源】:深圳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1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考古遺址的不同分類標準
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史探究7圖1.2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位置關系簡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2020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一些沖突在近年來逐漸被揭示。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盡管學術界提倡對考古遺址的保護講究原真性,但是博物館建筑的出現極大地割裂了遺址與周邊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另外,向參觀者詮釋遺址背后的歷史意義是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實際情況下,這種詮釋方法是經由相關專業(yè)人員設計后的展覽來向公眾實現的,也就是說,參觀者對遺址的主觀理解被博物館以及其附屬展覽改變了,這種改變存在不確定性,或許會因為建筑、展覽設計師同普通參觀者間對遺址的認知差異而產生負面影響。還有很多類似的矛盾將在后文的案例中被提及。總而言之,考古遺址博物館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解決考古遺址與遺址博物館間沖突的動態(tài)過程。1.3既有研究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歷史的英文研究數量不足,中國學術界對于英格蘭此類博物館的研究數量則更為稀少。在博物館歷史與發(fā)展的理論研究方面,Moussazadeh(2018)在《InvestigatingtheEvolutionoftheRoleandArchitectureoftheMuseums》中從建筑學的視角大致分析了世界綜合類博物館發(fā)展的幾個重要階段。Bennett(2003)在調查了一系列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英國與澳大利亞的綜合類博物館后,在其專著《Thebirthofthe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中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闡釋了博物館歷史與社會角色的變化。他認為當今綜合類博物館應是一個包含各種活動與展覽的,以教育為核心的公共性復合場所24。在英格蘭考古遺址與考古學理論研究方面,Greene(2010)的著作《Archaeology:anIntroduction》對英國考古學觀念的發(fā)展以及遺址的保護手段做出了詳細且相對通俗?
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史探究15圖2.1考古學家WilliamCamden,JohnAubrey以及WilliamStukeley的畫像(從左到右)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hk/[Accessed02Aug.2019]20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民權觀念進步、公眾基礎教育普及以及藝術與經濟的繁榮,英國考古學地位大大提升。此外,兩次世界大戰(zhàn)促進科學技術再次快速進步的紅利也同樣波及到考古學領域。例如1950年出現的放射性碳測年法等新技術的出現,讓考古學家對那些年代尚不清晰的遺址,尤其是史前遺址的年代斷定更加準確。新的儲存方式,例如CD、電子書籍、電子周刊和網絡數據庫的普及,以及互聯(lián)網促進的信息傳播速度激增使得考古學在英國變得不再神秘。但是考古學快速發(fā)展的背后也存在相應缺陷,那就是隨著信息源的激增,歷史信息的可靠程度就會相應降低,官方考古權威性亦然,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英國考古學的理論在這一時期的進步更為顯著。1960年代,“新考古學”學派興起了。新考古學包括七個新的主題:文化進化、系統(tǒng)思考、適應外部環(huán)境、科學的方法、明確的目標和利益、可變性的調查。新考古學要求考古學家對遺址背景的關注程度更加全面,例如更關注居民的生活模式、遺址布局與周圍環(huán)境條件等?脊艑W家嘗試對遺址與古物進行更廣泛全面地詮釋,遺址修復工作也更加具體與詳細32。1970-1980年間,英國出現了由IanHodder,DanielMiller和ChristopherTilley等考古學家所領導的“后過程考古學”流派,這類考古學的觀念深深地受到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后現代主義考古學和社會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后過程考古學批評了之前考古學理論的一個誤區(qū),即如果采用科學方法,考古學一定可以解釋一個古物并得出客觀的結論。后過程考古學要求考古學家除了對遺址進行傳統(tǒng)的考古挖掘與現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歷史陳列的敘事學模型解讀與建構——從內容設計到展覽表現[J]. 劉佳瑩,宋向光. 中國博物館. 2017(02)
[2]遺址博物館的廣義與狹義辨析[J]. 郝黎. 中國博物館. 2014(04)
[3]論遺址與建筑的場所共生[J]. 裴勝興. 建筑學報. 2014(04)
[4]英國文化遺產保護成功經驗借鑒與啟示[J]. 劉愛河.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2(01)
[5]英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發(fā)展簡史(上)[J]. 楊麗霞.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1(04)
[6]從東西方哲學思想探討建筑文化遺產概念之差異[J]. 吳雋宇. 華中建筑. 2011(05)
[7]實現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J]. 單霽翔. 博物館研究. 2011(01)
[8]“遺址博物館學”疏義[J]. 張文立. 史前研究. 1998(00)
[9]關于遺址博物館學研究的建議[J]. 張文立. 中國博物館. 1988(01)
博士論文
[1]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設計模式研究[D]. 趙文斌.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論遺址性博物館中的空間語境[D]. 趙倩.西安美術學院 2013
本文編號:2914101
【文章來源】:深圳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1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考古遺址的不同分類標準
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史探究7圖1.2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位置關系簡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2020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一些沖突在近年來逐漸被揭示。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盡管學術界提倡對考古遺址的保護講究原真性,但是博物館建筑的出現極大地割裂了遺址與周邊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另外,向參觀者詮釋遺址背后的歷史意義是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實際情況下,這種詮釋方法是經由相關專業(yè)人員設計后的展覽來向公眾實現的,也就是說,參觀者對遺址的主觀理解被博物館以及其附屬展覽改變了,這種改變存在不確定性,或許會因為建筑、展覽設計師同普通參觀者間對遺址的認知差異而產生負面影響。還有很多類似的矛盾將在后文的案例中被提及。總而言之,考古遺址博物館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解決考古遺址與遺址博物館間沖突的動態(tài)過程。1.3既有研究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歷史的英文研究數量不足,中國學術界對于英格蘭此類博物館的研究數量則更為稀少。在博物館歷史與發(fā)展的理論研究方面,Moussazadeh(2018)在《InvestigatingtheEvolutionoftheRoleandArchitectureoftheMuseums》中從建筑學的視角大致分析了世界綜合類博物館發(fā)展的幾個重要階段。Bennett(2003)在調查了一系列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英國與澳大利亞的綜合類博物館后,在其專著《Thebirthofthe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中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闡釋了博物館歷史與社會角色的變化。他認為當今綜合類博物館應是一個包含各種活動與展覽的,以教育為核心的公共性復合場所24。在英格蘭考古遺址與考古學理論研究方面,Greene(2010)的著作《Archaeology:anIntroduction》對英國考古學觀念的發(fā)展以及遺址的保護手段做出了詳細且相對通俗?
英格蘭地區(qū)考古遺址博物館發(fā)展史探究15圖2.1考古學家WilliamCamden,JohnAubrey以及WilliamStukeley的畫像(從左到右)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hk/[Accessed02Aug.2019]20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民權觀念進步、公眾基礎教育普及以及藝術與經濟的繁榮,英國考古學地位大大提升。此外,兩次世界大戰(zhàn)促進科學技術再次快速進步的紅利也同樣波及到考古學領域。例如1950年出現的放射性碳測年法等新技術的出現,讓考古學家對那些年代尚不清晰的遺址,尤其是史前遺址的年代斷定更加準確。新的儲存方式,例如CD、電子書籍、電子周刊和網絡數據庫的普及,以及互聯(lián)網促進的信息傳播速度激增使得考古學在英國變得不再神秘。但是考古學快速發(fā)展的背后也存在相應缺陷,那就是隨著信息源的激增,歷史信息的可靠程度就會相應降低,官方考古權威性亦然,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英國考古學的理論在這一時期的進步更為顯著。1960年代,“新考古學”學派興起了。新考古學包括七個新的主題:文化進化、系統(tǒng)思考、適應外部環(huán)境、科學的方法、明確的目標和利益、可變性的調查。新考古學要求考古學家對遺址背景的關注程度更加全面,例如更關注居民的生活模式、遺址布局與周圍環(huán)境條件等?脊艑W家嘗試對遺址與古物進行更廣泛全面地詮釋,遺址修復工作也更加具體與詳細32。1970-1980年間,英國出現了由IanHodder,DanielMiller和ChristopherTilley等考古學家所領導的“后過程考古學”流派,這類考古學的觀念深深地受到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后現代主義考古學和社會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后過程考古學批評了之前考古學理論的一個誤區(qū),即如果采用科學方法,考古學一定可以解釋一個古物并得出客觀的結論。后過程考古學要求考古學家除了對遺址進行傳統(tǒng)的考古挖掘與現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歷史陳列的敘事學模型解讀與建構——從內容設計到展覽表現[J]. 劉佳瑩,宋向光. 中國博物館. 2017(02)
[2]遺址博物館的廣義與狹義辨析[J]. 郝黎. 中國博物館. 2014(04)
[3]論遺址與建筑的場所共生[J]. 裴勝興. 建筑學報. 2014(04)
[4]英國文化遺產保護成功經驗借鑒與啟示[J]. 劉愛河.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2(01)
[5]英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發(fā)展簡史(上)[J]. 楊麗霞.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1(04)
[6]從東西方哲學思想探討建筑文化遺產概念之差異[J]. 吳雋宇. 華中建筑. 2011(05)
[7]實現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遺址博物館[J]. 單霽翔. 博物館研究. 2011(01)
[8]“遺址博物館學”疏義[J]. 張文立. 史前研究. 1998(00)
[9]關于遺址博物館學研究的建議[J]. 張文立. 中國博物館. 1988(01)
博士論文
[1]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設計模式研究[D]. 趙文斌.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論遺址性博物館中的空間語境[D]. 趙倩.西安美術學院 2013
本文編號:29141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9141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