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研究
本文關鍵詞: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護士識別患者風險所需能力,初步構建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的指標體系,為醫(yī)院護理管理者明確和評價護理人員風險識別能力,實施不同層次的教育與培訓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文獻分析法、專家訪談法,明確指標構建的基本原則、框架及條目內容;應用德爾菲(Delphi)法初步確立指標體系的維度及內容,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利用初步構建的指標體系編制成臨床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的自評問卷,對山西某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的200名臨床一線護士進行了預調查,分析信效度;在較好信效度的基礎上,對山西省4所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的1161名護士進行實測,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結果:1.初步構建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的指標體系:邀請28名護理專家參與兩輪專家咨詢,兩輪問卷回收率均為100%,專家咨詢結果顯示判斷依據(jù)(Ca)=0.89,熟悉程度(Cs)=0.81,權威程度(Cr)=0.85;兩輪專家咨詢的變異系數(shù)(CV)均0.25,和諧系數(shù)(W)均0.3,說明專家意見的協(xié)調性較一致。最終確立3個一級指標及權重分別為護士對患者風險知識掌握能力(0.0904)、護士對患者風險感知能力(0.5559)和護士對患者風險分析能力(0.3537)和21個二級指標。2.臨床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自評問卷的信效度檢驗:信度:總體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56,分半信度為0.938;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χ2/df=1.82,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0.062,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NFI)=0.97,不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NNFI)=0.99,均方根殘差(RMR)=0.022,比較擬合指數(shù)(CFI)=0.99,增值擬合指數(shù)(IFI)=0.99,相對擬合指數(shù)(RFI)=0.97。據(jù)文獻報道,只要根據(jù)多個準則,模型是好的擬合。就可以認為模型擬合程度較好,是可供參考的模型。綜上所述,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3.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指標體系的應用:通過單因素分析得出,不同科室類別、工齡、婚姻狀況、職稱、職業(yè)態(tài)度、護士性別、有無子女、是否為帶班組長和是否為帶教老師,這9個是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的影響因素。通過逐步多元回歸得出,對護士風險識別能力有顯著影響的共有5個,依序為職業(yè)態(tài)度、職稱、是否為帶班組長、有無子女和是否為帶教老師。結論:1.初步確立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的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2.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3.影響護士風險識別能力的因素有不同科室類別、工齡、婚姻狀況、職稱、職業(yè)態(tài)度、護士性別、有無子女、是否為帶班組長和是否為帶教老師,其中職業(yè)態(tài)度、職稱、是否為帶班組長、有無子女和是否為帶教老師對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患者風險 識別能力 風險識別 指標體系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47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7
- 第一部分 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指標體系的初步構建17-37
- 1 對象與方法17-19
- 1.1 研究對象17
- 1.2 研究方法17-19
- 2 結果19-35
- 2.1 專家一般資料19-20
- 2.2 專家積極系數(shù)20
- 2.3 專家權威程度20
- 2.4 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20-23
- 2.5 專家修改意見23-25
- 2.6 指標權重的確定25-30
- 2.7 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建立30-33
- 2.8 問卷的信效度檢驗33-35
- 3 討論35-36
- 3.1 指標體系的可靠性與科學性35
- 3.2 護士識別能力對患者安全的重要性35-36
- 4 結論36-37
- 第二部分 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指標體系的臨床應用37-51
- 1 對象與方法37-38
- 1.1 研究對象37
- 1.2 研究方法37-38
- 2 結果38-48
- 2.1 一般資料38-39
- 2.2 各維度得分39
- 2.3 單因素結果與分析39-46
- 2.4 多因素結果與分析46-48
- 3 討論48-49
- 3.1 對臨床護士識別患者風險能力測評的現(xiàn)實意義48
- 3.2 培訓護士風險識別能力的重要性48-49
- 4 結論49-51
- 4.1 課題研究結論49
- 4.2 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49
- 4.3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49-50
- 4.4 本課題的局限性50-51
- 參考文獻51-55
- 綜述55-61
- 參考文獻59-61
- 附錄61-77
- 致謝77-79
- 在學期間承擔/參與的科研課題與研究成果79-80
- 個人簡歷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衛(wèi)人;;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社會效益指標體系的探討[J];中國衛(wèi)生經(jīng)濟;1988年08期
2 ;全面小康科學指標體系有望今年出臺[J];養(yǎng)生大世界;2006年01期
3 江雷,郭強;基層軍醫(yī)專業(yè)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05年03期
4 李金生;;學生綜合素質評估的指標體系和做法[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1988年01期
5 趙祖茂;溫新太;陳云澤;;建立醫(yī)院合理的承包指標體系[J];中國衛(wèi)生經(jīng)濟;1989年04期
6 湯洪;速家震;薛塞峰;李強;徐云燕;;CME項目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初探[J];西北醫(yī)學教育;1995年04期
7 程淑華;劉聰香;唐浪娟;劉珊;;構建縣級醫(yī)院護理幫扶需求指標體系的質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年05期
8 姚金成;曾令貴;黎銀波;胡領;杜娟;饒健;;藥品監(jiān)管核心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藥業(yè);2014年12期
9 杜云;;談衛(wèi)生事業(yè)計劃管理的指標體系[J];衛(wèi)生經(jīng)濟;1984年10期
10 張敄明;;健康和衛(wèi)生防病指標體系的研究[J];石河子醫(yī)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申偉;蘭亞鵬;;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建立綜合化的信息指標體系[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2 孫士超;;構建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A];2013年4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3 何愛國;;現(xiàn)代性與本土性交融:中國小康指標體系的演化、特點與反思[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4 邢彥;孫鈺;;高速公路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津濱高速公路為例[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C];2013年
5 朱慶芳;;從指標體系看構建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A];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第三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陶平;;港口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8年
7 王德偉;;高新技術產(chǎn)品中科技含量的指標體系[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8 張運平;;小康生活質量評估及評估指標體系構建[A];山西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振華;岑晏青;王偉;;行業(yè)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A];04'中國企業(yè)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論壇暨中南六省區(qū)自動化學會學術年會專輯[C];2004年
10 劉家彥;;實施生態(tài)立省戰(zhàn)略的思考[A];貴州省生態(tài)立省研究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明慧;加緊出臺“法治政府”指標體系[N];中國改革報;2009年
2 彥語;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即將出爐[N];中國電子報;2012年
3 記者 麻蓉生 開永麗;依法治省指標體系初稿形成[N];四川法制報;2014年
4 本報記者 蔡新華 見習記者 劉靜;上海探索構建環(huán)境宜居指標體系[N];中國環(huán)境報;2014年
5 記者 龐瑩;《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標體系》出臺[N];四川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王逸吟 靳昊 整理;以科學的指標體系助推法治建設[N];光明日報;2014年
7 記者 梁志超;本市將建人居環(huán)境指標體系[N];房地產(chǎn)時報;2006年
8 記者 孟知行;閔行推出民生指標體系[N];解放日報;2007年
9 楊雪虹;“福利指標體系”意味“民生本位”[N];南方日報;2006年
10 深圳商報記者 李懷今;市民將從指標體系中受益[N];深圳商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德峰;邁向新型現(xiàn)代性的科學發(fā)展觀[D];蘇州大學;2008年
2 朱軍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及政策保障[D];復旦大學;2004年
3 姜濤;縣域科學發(fā)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李遠遠;基于粗糙集的指標體系構建及綜合評價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5 邱白莉;教育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顧曉薇;國家環(huán)境壓力指標體系及減量化研究[D];東北大學;2005年
7 李海華;礦建剝離工程評標決策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8 安曉敏;教育公平指標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吳雪明;經(jīng)濟國力的國際比較[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10 劉紅;中國保險公司經(jīng)營狀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毛毛;造紙行業(yè)能效對標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譙婧;綜合航空電子系統(tǒng)效能評估的權值優(yōu)化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3 上揚;教育學院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蘇發(fā)努馮大學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4 王翔;基于EM-AHP-FE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與土地利用協(xié)調關系評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5 王繼磊;精品資源共享課應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6 程蓼;基于公共服務視角下的基金會能力建設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7 郭海寧;水電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8 喬巧;我國環(huán)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9 郝杰璐;河北省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評價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王壬;區(qū)域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方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993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79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