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中篇小說研究
本文關鍵詞:“70后”作家中篇小說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70后 中篇小說 創(chuàng)作流變 主題 文體特色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70后”作家的創(chuàng)作已走過20余年的歷程。其創(chuàng)作實績有目共睹,并逐漸成為當下文壇的一支重要支撐力量。尤其在中篇小說方面,“70后”作家顯示出強大的創(chuàng)作實力,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篇作品,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即以“70后”的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采用文本細讀法,歸納總結“70后”作家在這一文體領域所展現出的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色。本文主體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以“70后”中篇小說的發(fā)生為研究目標,分別從“70后”中篇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生產機制、“70后”作家自身創(chuàng)作能力三個方面入手,分析“70后”選擇中篇小說文體寫作的原因。認為“70后”中篇小說是在“70后”作家群體擅長的寫作區(qū)域,得益于文化生產機制的轉變,為深刻、及時地反映時代問題而做出的選擇,是時代、文體與個人的互相選擇。第二章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70后”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流變。從上世紀90年代“美女作家”的欲望化寫作到“70后”重塑期的嚴肅寫作,再到新世紀十年中“70后”中篇小說的多元化突圍,分析了“70后”中篇小說的兩次轉型與新世紀的成就,從整體上梳理了“70后”中篇小說的發(fā)展歷史與轉型過程。第三章主要從主題學角度研究“70后”中篇小說的多元化敘事主題,分別從鄉(xiāng)土主題、城市主題、成長主題三個方面,研究分析“70后”中篇小說在文學主題方面的時代特色,同時分析“70后”中篇小說與“50后”、“60后”作家在主題側重方面的不同!70后”作家書寫無根的鄉(xiāng)土精神與詩意的鄉(xiāng)土烏托邦,展現出獨具代際特色的鄉(xiāng)村個體與新鄉(xiāng)土意識。面對城市,他們探索城市個體精神內核與現代文明本質同時引進全球化視野,將城市文學帶進了更廣闊的領域。在成長主題中他走了一條“關注自身——關注社會——關注傳統(tǒng)與現在”的道路,體現出“70后”作家的成長軌跡。第四章主要針對“70后”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新探索展開分析,主要包括“70后”中篇小說的現實主義與后先鋒寫作,“70后”對日常經驗的個人化書寫,以及“70后”中篇小說文體結構的創(chuàng)新。通過分析具體文本,從敘事手法,文體結構等方面,深入細致地解讀“70后”中篇小說在繼承中的創(chuàng)新。論文結語對“70后”中篇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創(chuàng)作局限進行總結,并根據其創(chuàng)作實績預測未來創(chuàng)作走向。本論文以“70后”近20年來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研究了“70后”中篇小說的外部創(chuàng)作背景,小說內部主題及藝術特色,從內、外兩個方面綜合論述了其發(fā)展流變及代際特征。突破了以往對“70后”個體作家或單個作品或命名問題的研究局限,同時將中篇小說的研究與代際作家研究結合起來,實現了在代際劃分下對中篇小說的整體研究。
【關鍵詞】:70后 中篇小說 創(chuàng)作流變 主題 文體特色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7.425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8
- 緒論8-15
- 第一章 時代與個人的選擇——“70后”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15-26
- 第一節(jié) 社會轉型時代的文學需要16-18
- 第二節(jié) 文學生產方式變革的催生18-22
- 第三節(jié)“70后”作家創(chuàng)作成長中的自主選擇22-26
- 第二章 重塑與突圍——“70后”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流變26-45
- 第一節(jié)“美女作家”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出場26-31
- 第二節(jié)“70后”“重塑期”的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實績31-36
- 第三節(jié) 新世紀十年“70后”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突圍模式36-45
- 第三章 斷裂與接續(xù)——“70后”中篇小說多元化敘事主題45-78
- 第一節(jié) 無根的鄉(xiāng)土與精神烏托邦——鄉(xiāng)土主題分析47-55
- 第二節(jié) 個體的焦灼與現代化迷途——城市主題分析55-68
- 第三節(jié) 身體成長與精神回歸——成長主題分析68-78
- 第四章“70后”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探索78-103
- 第一節(jié)“70后”式現實主義與“后先鋒”寫作79-85
- 第二節(jié) 日常經驗的個人化書寫85-94
- 第三節(jié)“70后”中篇小說文體結構新探索94-103
- 結語103-106
- 注釋106-114
- 參考文獻114-119
- 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119-120
- 致謝120-12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金玲;;舞蹈的創(chuàng)作形象[J];青年文學家;2006年12期
2 魯虹;“文革”時期的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J];西北美術;2000年03期
3 丹雪兒;關于精品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四川戲劇;2001年05期
4 徐一林;思想是創(chuàng)作的靈魂[J];廣西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5 戚鴻峰;;加強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若干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08期
6 吳健;;《愛的歷史》——一部充斥著愛與創(chuàng)作的元小說[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7 亞明;思想必須跟上時代[J];美術;1958年12期
8 李剛;;對目前現代戲創(chuàng)作中有關創(chuàng)作思想、編劇方法的幾點意見——在西北五省自治區(qū)會演大會編導干部座談會上的發(fā)言[J];陜西戲劇;1958年02期
9 石梅;;創(chuàng)作躍進要由思想躍進帶頭[J];中國電影;1958年05期
10 王汶石;;我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之前[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大鵬;;論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現象[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2 肖雪靈;;世界語對巴金創(chuàng)作的影響[A];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下)[C];2012年
3 魯云濤;;瞿秋白的文學觀[A];瞿秋白百周年紀念-全國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凌月麟;;略論魯迅的木刻創(chuàng)作思想[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5 何滿倉;;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演進與流變[A];陜西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丙瑩;;郭沫若與胡風四十年代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的對比思考[A];郭沫若研究(第九輯)[C];199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大理州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 楊子東;文藝要接好“地氣” 創(chuàng)作才會有“底氣”[N];大理日報(漢);2012年
2 劉文西;堅持深入生活 堅持不斷創(chuàng)作[N];美術報;2006年
3 本刊記者 陳志強;讓文藝復歸心靈 讓創(chuàng)作貼近現實[N];中國藝術報;2011年
4 裴諾 安瑞;專家為民族交響樂創(chuàng)作會診[N];音樂周報;2005年
5 陸虹;“四川畫派”:從鄉(xiāng)土寫實到多元發(fā)展的30年[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孫茂祥;當代美術家應當重視歷史重大題材的創(chuàng)作[N];美術報;2006年
7 陶子;批評與創(chuàng)作的張力[N];文藝報;2008年
8 賈作光;中國舞蹈與當代創(chuàng)作[N];中國文化報;2006年
9 傅庚辰;交響樂創(chuàng)作也應強調“三貼近”[N];音樂周報;2004年
10 楊剛(合肥市文化局一級編劇);難忘的人生經歷[N];安徽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常峻;周作人文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的民俗文化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范明靜;大歷、貞元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瑋;中國古代四言賦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張茜;剝去首飾的外衣[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張雪燕;尋求救贖的行走—張煒《你在高原》創(chuàng)作細想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4 史建幫;微電影《迷途》創(chuàng)作闡述[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5 郭浩;論同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王晗;我的作品《低頭族》的創(chuàng)作感悟[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7 董翔;論“鬼怪”元素對我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影響[D];云南大學;2016年
8 張曉微;《北歐之春》創(chuàng)作報告[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9 魏s,
本文編號:6767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67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