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股市的過度反應現象及形成機理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19:05
【摘要】:De Bondt和Thaler(1985)對美國股市是否存在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是行為金融學研究熱潮的開端。過度反應問題包含對市場的有效性、投資主體的理性等金融學的基本問題的探討。國內學者對過度反應問題同樣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零星提到的多,專門討論過度反應的少。有些文獻對過度反應現象的理解和檢驗方法亦值得置疑。因此筆者試圖廓清什么是過度反應,如何檢驗過度反應現象以及如何理解過度反應現象等問題。 對過度反應的研究集中體現了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脈絡:從實證分析研究階段到模型化理論解釋階段。對相關實證文獻分類整理之后,筆者有代表性地討論了我國學者張人驥等(1998)和沈藝峰等(1999)對過度反應的檢驗方法,并認為,形成期和檢驗期的時間跨度選擇、樣本的選擇和事件研究法的應用等影響了這些學者理解和實證檢驗國內股市過度反應現象。運用滬市1993年1月—2001年12月的交易數據重新檢驗我國股市的中長期回報率反轉現象,筆者得到的結論是,我國股市存在過度反應。筆者還就我國的過度反應現象與由De Bondt和Thaler(1985)發(fā)現的美國股市過度反應現象所存在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 依據我國股市投資者結構和交易制度建設等的現狀,并應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筆者構建起一個交易者行為模型,來解釋我國股市過度反應現象的形成機理。從交易者行為模式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出與傳統(tǒng)理性觀點不同的結論,即交易者的不完全理性對我國股市價格具有顯著的影響。正是由于有代表性啟發(fā)式認知偏差的正反饋交易者,導致了我國股市的過度反應現象。最后,為盡量減少不完全理性的交易行為和提高股市的有效性,筆者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措施。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F832.5
本文編號:2709968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F832.5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林陳燕;我國股票市場過度反應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9年
2 梁利民;基于印花稅事件的中國股市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3 郭志春;汽車購置稅調整對相關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099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zhqtouz/27099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