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價值變異及其治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網絡文化價值變異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它以虛擬交互的傳播方式、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和直觀形象的特點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交往方式、個性心理。在這一背景下,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物質載體的網絡文化應運而生,這種新質的文化形態(tài)是人們精神文化活動在網絡上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網絡文化在促進中國社會各方面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價值變異現象。網絡文化價值變異表現在價值主體、內容、目標和表達四個方面。從網絡文化價值主體變異的角度看,存在著主體價值取向紊亂和迷失、主體現實社會交往欲望和能力消退、主體道德觀念變異和理性喪失等現象,使網絡文化主體自身變異以及主體客體化在網絡空間凸顯;從網絡文化價值內容變異的角度看,網絡文化商業(yè)價值的逐利性、不良文化遺存、無度的文化狂歡加劇了網絡文化內容的粗鄙媚俗化;從網絡文化價值目標變異角度看,網絡文化價值評價標準的多重性導致價值目標模糊,多元化的網絡價值觀消解了社會核心價值觀,導致了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危機;從網絡文化價值表達變異角度看,個性怪異化的符號追求使得網絡文化語言變異,自我表達的變異導致了個人隱私的脆弱及泄露。因此,針對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現象,正確引導網絡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至關重要。治理網絡文化價值變異問題要從主體建構、核心價值觀引領、技術支撐、制度完善、關系協調五方面入手。從構建主體角度來看,要增強網民的自律自控能力必須通過對其健康心理的培育、道德自律的加強、價值取向的引導來實現;在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上,通過對網絡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網民對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提高、網上核心價值觀宣傳力度的加強、網絡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完善、網上輿論導向機制的健全,進一步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在技術支撐方面,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文化建設經驗,加快我國網絡技術研發(fā)步伐,培養(yǎng)高素質網絡技術人才;在制度建設方面,要健全網絡文化法律法規(guī),完善網絡文化管理機制,促進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在關系協調方面,要處理好網絡文化價值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網上與網下的關系,網絡文化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國內與國外網絡文化價值觀的關系。
【關鍵詞】:網絡文化 價值觀 變異 原因 治理措施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393.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緒論8-15
- 第一章 網絡文化內涵、特征及功能15-24
- 一、文化與網絡文化概念界定15-16
- 二、網絡文化特征16-21
- (一) 網絡文化的技術性特征16-18
- (二) 網絡文化的主體性特征18-20
- (三) 網絡文化的精神性特征20-21
- 三、網絡文化的功能21-24
- (一) 知識傳播功能21-22
- (二) 娛樂消遣功能22
- (三) 民意匯集功能22-23
- (四) 思想表達功能23-24
- 第二章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及其原因24-38
- 一、文化變異與網絡文化價值變異24-26
- (一) 變異與文化變異24-25
- (二)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25-26
- 二、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表現26-32
- (一) 網絡文化價值主體變異26-27
- (二) 網絡文化價值內容變異27-29
- (三) 網絡文化價值目標變異29-30
- (四) 網絡文化價值表達變異30-32
- 三、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原因32-38
- (一)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主體根源32-34
- (二)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技術根源34-35
- (三)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制度根源35-36
- (四)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社會根源36-38
- 第三章 網絡文化價值變異的治理研究38-49
- 一、增強網絡文化主體的自律自控能力38-40
- (一) 培養(yǎng)網絡文化主體的健康心理38
- (二) 加強網絡文化主體的道德自律38-39
- (三) 引導網絡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39-40
-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引領40-43
- (一) 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表達方式40-41
- (二) 提高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41
- (三) 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宣傳力度41-42
- (四) 構建網絡文化倫理道德規(guī)范42-43
- (五) 健全網絡文化輿論導向機制43
- 三、加快對網絡技術的研發(fā)和對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43-44
- (一) 加快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步伐43-44
- (二) 培育高素質網絡技術人才44
- 四、建立健全網絡法律管理制度44-46
- (一) 健全網絡文化法律法規(guī)44-45
- (二) 完善網絡文化管理機制45-46
- 五、正確處理網絡文化價值觀培育中的重要關系46-49
- (一) 網絡文化價值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46-47
- (二) 網上和網下的關系47
- (三) 網絡文化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47-48
- (四) 國內外網絡文化價值觀的關系48-49
- 結語49-50
- 參考文獻50-56
- 致謝56-57
- 在讀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韶霜;羅愛輝;譚偉貞;;論檔案的文化價值及其表現形式[J];蘭臺世界;2008年15期
2 曹天生;張曉芳;;論“鳳陽文化”定義諸問題[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陳志昂;審美文化的分野──審美文化諸問題之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年05期
4 王世明;技術·網絡文化·文化變遷[J];情報雜志;2004年04期
5 陶振民;編輯文化與編輯素養(yǎng)構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2年02期
6 史鄭江;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文化傳統[J];協商論壇;2005年07期
7 丁三青;王希鵬;;網絡文化概念及內涵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8 彭毅力;;網絡文化:在生存論的視閾中——一種對網絡文化本質的探討[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9 趙劍;靳玉樂;;網絡課程的文化本質及實施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08期
10 王艷玲;劉衛(wèi)東;;大眾文化語境下的電視媒介生存[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聶振斌;;文化的本質與美學理論建構[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潘春躍;樊玉然;李雨靜;;我國現代鹽文化之我見——也談我國鹽文化的理論范式[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六輯)[C];2013年
3 趙立彬;;從“文化”到“文化學”:一門新學科在中國的經歷[A];中國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麗;;文化公共性與公共性文化建設[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薛永武;;文化研究·文化產業(yè)與商品生產[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6 陸軍恒;;大學文化的深厚積淀[A];《大學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文化育人》專家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江旭云;許斗斗;;技術風險規(guī)約與先進文化建設[A];“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瑞蘭;;馬克思主義與文化自覺[A];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12年
9 崔巍;;全球化視域下的政治文化演進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10 曾耀農;丁紅;;運用文藝傳播提升社區(qū)文化的品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臧動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qū)教育局長);構建當代學校文化的若干思考[N];中國改革報;2007年
2 富強邋周久棖;構建優(yōu)良的監(jiān)管文化[N];金融時報;2007年
3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厲無畏邋同濟大學出國培訓學院副院長 于雪梅;解放文化生產力 促進文化大繁榮[N];文匯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黃輝;廉政文化,如何植根社會生活中[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9年
5 高振華 倪曉英;文化自覺:更高層次的發(fā)展觀[N];蘇州日報;2009年
6 歐陽堅;肩負歷史責任 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N];光明日報;2010年
7 西北師范大學 郭國昌;發(fā)展文化切忌泛產業(yè)化[N];人民日報;2010年
8 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歐陽堅;文化是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N];中國文化報;2010年
9 歐陽堅;文化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力量[N];揚州日報;2011年
10 浙江省江山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 陳旭東;把廉政文化建設推向深入[N];東方煙草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瓊;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D];吉林大學;2005年
3 鐘星星;現代文化認同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4 戴大明;“讀經”與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8年
5 趙吉林;中國消費文化變遷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6 張冉;文化自覺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田志闖;當代中國廉政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8 孫瑞祥;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制與傳播動力闡釋[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9 余曉慧;世界歷史語境中的文化認同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10 榮躍明;文化生產論綱[D];復旦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焦亭;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建設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2 鄭雪;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強國思想的哲學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3 李凱;論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文化思想及歷史思考[D];沈陽建筑大學;2015年
4 熊南飛;習近平的文化建設思想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邱玲玲;新時期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升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6 張睫;當代視覺文化及其發(fā)展困境[D];西藏民族大學;2016年
7 白云;杭錦旗公共文化服務問題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6年
8 梁鳳春;組織文化與組織制度的關系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黨校;2016年
9 高嘉遙;文化治理視域下的廉政文化建設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10 劉亞軍;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思想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9225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92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