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絡緩存機制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未來網絡緩存機制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用戶關注的不僅僅是報文形式的數(shù)據交換,更多地關注于大規(guī)模的塊級別的數(shù)據內容,網絡主體逐漸由主機轉向內容,傳統(tǒng)TCP/IP網絡難以滿足網絡發(fā)展需要,因此以內容為主體的新一代網絡體系—未來網絡應運而生并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由于互聯(lián)網資源分布的特殊性,絕大多數(shù)用戶感興趣的是熱門的、流行度高的,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內容,因此如何重復高效利用流行內容,避免同一數(shù)據重復傳輸,浪費網絡帶寬,造成網絡冗余,緩存機制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難題,F(xiàn)有的網絡緩存策略不能動態(tài)地適應于全新的未來網絡體系和未來網絡下高速緩存性能的要求。本文對未來網絡的兩種實現(xiàn)—內容中心網絡和容忍延遲網絡的緩存機制進行了分析。在內容中心網絡中分析了內容中心網絡中常用的緩存放置和替換策略,比較了各自的優(yōu)劣,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了一種基于節(jié)點緩存感知的策略,通過估計內容塊經過的節(jié)點的緩存能力,選擇適合緩存內容的節(jié)點,并通過重定向興趣報文路徑,縮短了興趣報文緩存命中的延時,減少了網絡冗余。在容忍延遲網絡中,由于網絡拓撲多變和網絡間歇性的特點,容忍延遲網絡采取存儲—攜帶—轉發(fā)的方式傳輸數(shù)據,對于緩存的研究主要圍繞路由算法和擁塞控制。本文研究了一種新穎獨立的協(xié)作式緩存策略,網絡根據機會概率路徑自適應地選擇若干個代表本地物理節(jié)點的中心節(jié)點,每個中心節(jié)點優(yōu)先緩存內容,并相互協(xié)調,最終提高了內容請求響應概率和緩存命中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部分網絡冗余。
【關鍵詞】:未來網絡 流行度 緩存 內容中心網絡 容忍延遲網絡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P393.0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緒論7-14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現(xiàn)狀8-12
- 1.3 論文結構12-14
- 第二章 未來網絡及緩存機制概述14-27
- 2.1 引言14-15
- 2.2 內容中心網絡緩存機制15-23
- 2.2.1 CCN節(jié)點結構16-17
- 2.2.2 CCN包處理流程17-19
- 2.2.3 內容中心網絡緩存策略19-23
- 2.3 DTN網絡緩存機制概述23-26
- 2.3.1DTN網絡特點23-25
- 2.3.2 DTN緩存基本機制25-26
- 2.4 本章小結26-27
- 第三章 內容中心網絡選擇緩存27-40
- 3.1 引言27
- 3.2 緩存能力感知策略27
- 3.3 緩存能力估計27-29
- 3.4 選擇存儲29-32
- 3.5 緩存感知路由32
- 3.6 仿真實驗32-39
- 3.6.1 仿真工具32-33
- 3.6.2 仿真環(huán)境33
- 3.6.3 仿真結果33-39
- 3.7 本章小結39-40
- 第四章 DTN協(xié)作式緩存40-66
- 4.1 引言40
- 4.2 基于緩存位置的協(xié)作式緩存方案40-54
- 4.2.1 網絡模型40-41
- 4.2.2 網絡中心位置NCL41-47
- 4.2.3 協(xié)作式緩存47-53
- 4.2.4 NCL自適應53-54
- 4.3 仿真性能估計54-64
- 4.3.1 實驗環(huán)境54-61
- 4.3.2 NCLs數(shù)量參數(shù)61-63
- 4.3.3 NCL自適應影響63-64
- 4.4 本章小結64-66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66-67
- 參考文獻67-70
- 致謝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外喜;余順爭;胡曉;朱萍玉;;CCN中選擇性緩存機制的研究[J];計算機學報;2014年02期
2 劉外喜;余順爭;蔡君;高鷹;;ICN中的一種協(xié)作緩存機制[J];軟件學報;2013年08期
3 馬可;張紀九;;探索ASP.NET下的緩存機制[J];程序員;2003年05期
4 程其江;呂述望;;基于緩存機制的WAP終端適配[J];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2009年10期
5 敖小玲;黃晉;;Hibernate緩存機制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與現(xiàn)代化;2010年09期
6 尹衍林;;關于網站緩存機制設計優(yōu)化策略的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7 賀慶,盧顯良,宋杰;輕型永久對象管理器緩存機制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應用;2005年01期
8 程光磊;;關于Hibernate緩存機制的研究[J];軟件導刊;2011年04期
9 張仁忠,常明志,許德新;利用MFC實現(xiàn)雙緩存機制改善圖形的顯示效果[J];應用科技;2005年01期
10 潘勇;潘龍英;;基于RBAC模型的緩存機制實現(xiàn)研究[J];數(shù)字技術與應用;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郝曉艷;孫厚慶;孫奕奇;;應用服務器緩存機制構建高效信息平臺[A];山東省計算機學會2005年信息技術與信息化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5年
2 曹偉;應君;董黎剛;;Hibernate的緩存機制及其應用的研究[A];浙江省電子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王振旗;王賀;肖柏旭;;狀態(tài)緩存機制在結構化P2P系統(tǒng)中的應用[A];2006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段潔;內容中心網絡路由和緩存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高國強;對等網絡分布式緩存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王哲;代理移動IPv6測試平臺及緩存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璋;未來網絡緩存機制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3 單中元;面向集群系統(tǒng)的分布式緩存機制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0年
4 張曦;基于P2P的空間矢量數(shù)據索引網絡緩存機制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
5 肖在昌;G/S模式下G端緩存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未來網絡緩存機制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62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27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