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P2P技術的云平臺快速內容分發(fā)機制研究與實現
本文選題:內容分發(fā) 切入點:BT協(xié)議 出處:《內蒙古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云存儲服務逐漸成為商業(yè)應用及個人應用普遍采用的存儲解決方案。用戶向云存儲服務端發(fā)出文件下載請求,云端服務器收到請求后開始提供內容分發(fā)服務,內容分發(fā)過程中數據傳輸協(xié)議一般采用HTTP協(xié)議。上述內容分發(fā)過程可能存在如下問題:大量用戶在短時間內向云存儲服務器發(fā)出下載同一文件的請求,造成云服務端帶寬壓力過大,并進一步導致用戶下載時間過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基于OpenStack云平臺研究融合P2P技術的云平臺快速內容分發(fā)機制,使用該機制云平臺可以充分利用P2P系統(tǒng)中客戶端分享數據的特性,來解決使用HTTP協(xié)議進行內容分發(fā)造成的云服務端帶寬消耗過大及用戶下載時間過慢的問題。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方面。首先,研究了云平臺快速內容分發(fā)的參考度量指標及指標計算方法。為了確定快速內容分發(fā)機制中HTTP協(xié)議和P2P協(xié)議間的轉換條件及衡量快速分發(fā)機制的效果,本文選取了四個度量指標:用戶類型、服務質量、時間收益、帶寬收益。其中時間收益和服務質量兩種度量指標側重考慮用戶的利益,帶寬收益與用戶類型兩種指標側重考慮云存儲服務提供商的利益。本文對時間收益和帶寬收益兩種指標給出了具體計算方法,并針對小文件分發(fā)的特殊性做了適應性的改變。之后,基于四種度量指標提出了五種可行的動態(tài)協(xié)議轉換方法,對每種方法進行分發(fā)性能分析,并選擇了一種最適合文件共享及分發(fā)應用場景的方法。在該方法的基礎上,對協(xié)議轉換之后云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文件帶寬進行分析,并計算了可重新分配文件帶寬的臨界值,以進行后續(xù)帶寬資源調度。最后,基于OpenStack云平臺實現了上述動態(tài)協(xié)議轉換方法,并闡述了實現中的關鍵技術。通過實驗對上述度量指標計算和動態(tài)協(xié)議轉換方法進行了驗證,實驗結果表明,在云平臺中使用本文給出的動態(tài)協(xié)議轉換機制進行內容分發(fā),能夠有效降低用戶的下載時間,并節(jié)約服務提供商的帶寬資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loud storage servi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widely used storage solution in commercial and personal applications.The user sends a file download request to the cloud storage server, and the cloud server begins to provide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service after receiving the request. In the process of content distribution, the data transfer protocol generally adopts HTTP protocol.There may b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ntent distribution: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send requests to the cloud storage server to download the same fil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ch results in too much pressure on the bandwidth of the cloud server and further leads to the slow download time of the user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st 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cloud platform based on P2P technology. Using this mechanism, the cloud platform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ent sharing data in P2P system.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bandwidth consumption and slow download time caused by using HTTP protocol for content distribution.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interrelated aspects.Firstly,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ference metric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fast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cloud platform.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nversion conditions between HTTP protocol and P2P protocol in the fast 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nd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the fa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selects four metrics: user type, quality of service, time income, bandwidth income.The two metrics of time incom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focus on the interests of users, while bandwidth benefits and types of users focus on the interests of cloud storage service providers.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indexes, time income and bandwidth benefit, are calculated, and adaptive changes are made in view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small file distribution.After that, five feasible dynamic protocol convers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based on four metrics. The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of each method is analyzed, and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s for file sharing and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scenarios is selected.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file bandwidth provided by the cloud service provider after the protocol conversion is analyzed, and the critical value of the file bandwidth can be reallocated to schedule the subsequent bandwidth resources.Finally, the above dynamic protocol co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 is implement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re describ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protocol conversion mechanism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ownload time of users by using the dynamic protocol conversion mechanis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 distribute the content in the cloud platform.And saves the service provider's bandwidth resources.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393.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凱;栗蔚;;互聯(lián)網內容分發(fā)網技術和標準化現狀[J];現代電信科技;2010年10期
2 胡海清,傅鶴崗,朱慶生;基于軟件Agent技術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研究[J];計算機應用;2004年06期
3 劉華 ,魏曉穎;新一代視頻內容分發(fā)解決方案[J];通信管理與技術;2004年06期
4 黃昆;;內容分發(fā)網絡進入2.0時代[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6年43期
5 徐劍;任一峰;;內容分發(fā)網絡的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fā);2006年06期
6 董丁維;王晶;沈奇威;;自適應聚類片選內容分發(fā)模型[J];電信科學;2011年10期
7 孫靜;楊文國;安然;高隨祥;;內容分發(fā)網絡中帶容量和能力約束的副本放置問題研究[J];網絡新媒體技術;2012年03期
8 王峰;王高才;易向陽;;基于隨機Petri網的內容分發(fā)網絡能效分析[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3年01期
9 胡海洋;李忠金;胡華;趙格華;;面向移動社交網絡的協(xié)作式內容分發(fā)機制[J];計算機學報;2013年03期
10 張力生;董利亭;;移動社會網絡內容分發(fā)機制研究[J];數字通信;201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江敏;朱尚明;黨齊民;;基于混合內容分發(fā)網絡的流媒體系統(tǒng)設計實現[A];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朱筱蘭;楊海燕;趙乾華;劉映輝;席曉乾;;寬帶內容分發(fā)網的研究和業(yè)務應用[A];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3 阮克明;吳云;;應用內容分發(fā)網絡技術提高新聞網站的網絡服務質量[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8年
4 文偉平;柯宏力;;CDN網絡內容分發(fā)刪除策略研究與應用[A];2007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8年
5 陳沖;李長春;;一種內容分發(fā)網絡中的媒體文件推送方法[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8年
6 項炎平;王偉;金鍵;;遠程DNS環(huán)境下的內容分發(fā)網絡解決方案[A];2013年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熊林;;CDN技術演進探討[A];四川省通信學會Ip應用與增值電信技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雷迎春;陽立堂;姜琦;程偉;;ShareStorm:一種高效的P2P內容分發(fā)協(xié)議[A];2007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Fusion-io公司市場高級副總裁 Gary Orenstein;閃存加速數字內容分發(fā)[N];中國計算機報;2014年
2 ;內容網絡服務前景廣闊[N];人民郵電;2001年
3 《網絡世界》記者 王瑩;云趨勢的下一代CDN[N];網絡世界;2013年
4 高巍 郭大偉;CDN業(yè)務應用淺析[N];網絡世界;2004年
5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 楊明川;CDN的四大關鍵技術[N];人民郵電;2005年
6 本報實習記者 卜娜;云與CDN[N];中國計算機報;2010年
7 ;CDN受追捧源自四大關鍵技術[N];人民郵電;2013年
8 河南省電信規(guī)劃設計院 馬剛;CDN:瀏覽新途徑[N];計算機世界;2004年
9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楊明川 雷葆華;P2P融合CDN[N];通信產業(yè)報;2006年
10 賽迪網;web2.0商業(yè)化路上的瓶頸與拐點(上)[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臣;互聯(lián)網內容分發(fā)優(yōu)化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黃永生;基于用戶社會屬性的點對點內容分發(fā)網絡模型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3 李喬;融合型內容分發(fā)網絡關鍵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王智;在線社交視頻內容分發(fā)策略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5 李軍;大規(guī)模數字內容網絡分發(fā)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6 呂智慧;基于服務網格架構的內容分發(fā)關鍵技術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朱斌杰;基于P2P的內容分發(fā)網絡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8 李璐;基于MP2P的內容分發(fā)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9 張建偉;P2P網絡內容分發(fā)關鍵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劉勇;大規(guī)模對等資源共享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峰;基于動態(tài)數據分析的機會性內容分發(fā)策略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2 黃卓星;內容分發(fā)網絡的效用計算與性能優(yōu)化[D];福州大學;2013年
3 都業(yè)爽;基于內容分發(fā)網絡的綠色節(jié)能網絡路由智能算法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4 趙文舉;融合P2P技術的云平臺快速內容分發(fā)機制研究與實現[D];內蒙古大學;2016年
5 姜立茸;面向5G移動通信網絡中內容分發(fā)機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6 熊慶昌;媒體內容分發(fā)網絡的內容部署策略及性能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7 蔡發(fā)輝;面向近場內容分發(fā)的無線對等網絡調度技術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8 印鳳行;互聯(lián)網中內容分發(fā)算法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李哲;基于數據挖掘的內容分發(fā)網絡的研究與應用[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8年
10 寧芳;網絡視頻的內容分發(fā)研究與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059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170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