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與財政分擔:基于激勵相容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 金融風險 財政分擔 激勵相容 出處:《財經科學》201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現(xiàn)行金融體系為背景,從激勵相容的視角構建了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委托代理模型。結果顯示:(1)財政的最優(yōu)分擔比例由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風險規(guī)避系數(shù)以及稅率決定的;(2)最優(yōu)的風險程度取決于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風險規(guī)避系數(shù)、單位方差、風險對收益的影響度以及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為控制金融風險,應采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按最優(yōu)分擔比例分擔金融危機、提升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風險規(guī)避系數(shù)以及增加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等措施。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as the background,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between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ngle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ptimal share ratio of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risk aversion coefficient of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the optimal risk degree determined by tax rate. Depending on the risk aversion factor of the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financial risk, we should establish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o share financial crisis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proportion. Raise the risk aversion coefficient of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crease the capital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作者單位】: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成都大學;
【分類號】:D922.28;D922.2;F832;F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坤,陳新平;我國當前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及對策[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2 劉尚希;;宏觀金融風險與政府財政責任[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3 于維生;張志遠;;國際金融監(jiān)管的博弈解析與中國政策選擇[J];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01期
4 洪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可行嗎?——基于監(jiān)督效率視角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年02期
5 桂鵬;如何認識和防范金融系統(tǒng)中的財政風險[J];吉林財稅;2003年11期
6 張亦春,許文彬;風險與金融風險的經濟學再考察[J];金融研究;2002年03期
7 江曙霞;陳玉嬋;;貨幣政策、銀行資本與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2年04期
8 張雪蘭;何德旭;;貨幣政策立場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中國銀行業(yè)的實證研究(2000—2010)[J];經濟研究;2012年05期
9 徐明東;陳學彬;;貨幣環(huán)境、資本充足率與商業(yè)銀行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10 牛曉健;裘翔;;利率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中國上市銀行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文娟;;我國金融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趨勢及其對金融監(jiān)管的影響[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王麗,徐加;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與金融風險[J];商業(yè)研究;2004年13期
3 王昱;對銀行資本需求的解析[J];財經科學;2003年S1期
4 李國柱,朱懷慶;風險、理性與有限理性下的投資者行為[J];財經科學;2004年05期
5 艾洪德,張羽;遼寧省區(qū)域金融風險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03期
6 何志浩;;加強商業(yè)銀行財政監(jiān)管的思考[J];財會月刊;2009年29期
7 張亦春,許文彬;經濟組織形式、交易性質與社會信用維持——兼論我國社會信用的缺失原因與重構設想[J];金融論壇;2002年10期
8 劉源;王攀;;全球金融危機下對防范我國財政風險的新思考[J];地方財政研究;2009年04期
9 殷文琳;蒲勇健;;金融風險測度的CVaR方法[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辛煥平;;財政風險問題文獻綜述[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高明;劉玉珍;;正規(guī)金融與非正規(guī)金融:機制、效率與實證挑戰(zhàn)[A];首屆中國金融發(fā)展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海濤;陜西省地方財政風險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杜長江;系統(tǒng)性風險的來源、預警機制與監(jiān)管策略[D];南開大學;2010年
3 鄭青;中國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曾友中;馬克思貨幣理論與當下金融危機[D];武漢大學;2010年
5 邵傳林;制度變遷下的中國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研究:自農戶視角觀察[D];西北大學;2011年
6 韓志成;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財政后備制度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7 趙文杰;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風險收益權衡分析[D];天津大學;2003年
8 楊槐璋;商業(yè)銀行效率導論[D];廈門大學;2003年
9 許文彬;信息結構、制度變遷與金融風險演進[D];廈門大學;2003年
10 馮冠勝;農業(yè)風險管理中政府介入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陽;網上銀行模擬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甜;論資產證券化對金融穩(wěn)定性影響[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蔣碩;中國工商銀行跨國經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董文杰;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的總體效應與時空差異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徐英亮;花旗銀行與美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黃佳軍;金融集聚對金融風險影響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7 夏露;A銀行主動轉型的思考[D];復旦大學;2010年
8 葉青;論我國證券公司破產法律制度中的投資者保護[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年
9 湯立云;遼寧地方財政風險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10 彭琳;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文彬;信息替換、制度變遷與金融風險[J];財經問題研究;2000年05期
2 吳俊;康繼軍;張宗益;;中國經濟轉型期商業(yè)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研究——兼論巴塞爾協(xié)議在我國的實施效果[J];財經研究;2008年01期
3 張路通;;泰勒規(guī)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檢驗[J];財會月刊;2008年08期
4 閻坤;積極財政政策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J];財貿經濟;2002年04期
5 戴國強;張建華;;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研究[J];財貿經濟;2009年12期
6 周建松;陶永誠;王丹;;構建宏觀、微觀審慎監(jiān)管有機結合的新型金融監(jiān)管體制——“完善金融監(jiān)管、維護金融穩(wěn)定”理論研討會綜述[J];財貿經濟;2010年07期
7 曹艷華;;資本監(jiān)管壓力下的商業(yè)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基于不同性質商業(yè)銀行(2004~2007)的比較研究[J];金融論壇;2009年05期
8 魏陸;積極財政政策的風險問題探討[J];當代財經;2000年07期
9 張金城;李成;;金融監(jiān)管國際合作失衡下的監(jiān)管套利理論透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10 劉尚希;中國財政風險的制度特征:“風險大鍋飯”[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楊曉平;[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臧學英;關于金融風險的理論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2期
2 謝啟標;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01年01期
3 朱雪明;理財應防范的金融風險[J];中國工會財會;2004年12期
4 高宇;;淺談我國存在的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法制與社會;2007年12期
5 肖俊;農村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理論與改革;1998年03期
6 謝承欽;深化金融改革與防范金融風險[J];理論學習月刊;1998年08期
7 尤小文;當前金融風險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前沿;1998年13期
8 陳迎春;防范金融風險勢在必行[J];實事求是;1998年02期
9 丁邦開;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對策[J];唯實;1998年02期
10 李雯,吳長緒;對我國金融風險問題的再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紅梅;姚鳳閣;;金融風險系統(tǒng)混沌效應的分析與控制[A];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德紅;;試論銀行業(yè)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A];柴達木金融服務論壇?痆C];2004年
3 王琨;;淺談金融風險及其防范對策[A];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現(xiàn)代企業(yè)風險管理論文匯編(上冊)[C];2005年
4 張頊;;環(huán)境因素對金融風險影響的探討[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6年
5 沈傳河;郭玉德;;金融風險的非市場化分配機制與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6年
6 范英;;度量金融風險的VaR方法及其在我國股市風險分析中的應用[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何自云;;商業(yè)銀行的核心功能:管理金融風險——兼論商業(yè)銀行的未來[A];“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與中國金融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金融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李中權;;情緒調節(jié)策略與金融風險耐受性: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張堯庭;;如何選擇度量金融風險的指標[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10 ;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治理結構與風險防范[A];治理結構與風險防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開宇;建立金融風險應急體系的理性思考與現(xiàn)實選擇[N];金融時報;2005年
2 記者 張鳳林;努力創(chuàng)建金融安全區(qū)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N];山西日報;2001年
3 本報記者 李鵬;城鎮(zhèn)化發(fā)展應嚴防金融風險[N];中國房地產報;2012年
4 本報特約主筆 中華元國際金融智庫創(chuàng)辦人 張庭賓;中國轉向防范金融風險 刺激計劃難再續(xù)[N];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
5 記者 孫紅娟;中國評級展望遭調降 評級巨頭警示金融風險[N];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
6 上海?ń洕A測研究所所長 王德培;金融風險爆發(fā)的前景[N];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
7 明天;市場憂慮的金融風險[N];金融時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王成洋;警惕蘇格蘭獨立引發(fā)金融風險[N];金融時報;2014年
9 王子鵬;房地產無力承擔金融風險之重[N];中國房地產報;2005年
10 閻 坤 陳新平;綜合治理“金融風險財政化”[N];證券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碩平;我國金融風險的系統(tǒng)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2 張奇;金融風險論——體制轉軌時期金融風險形成機理與金融穩(wěn)定機制[D];東北財經大學;2002年
3 張少春;體制轉軌中的金融風險問題——基于財政金融體制變革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1年
4 許文彬;信息結構、制度變遷與金融風險演進[D];廈門大學;2003年
5 范俏燕;房地產交易博弈與金融風險[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6 童永強;基于資產負債表方法的行業(yè)金融風險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黎;金融風險擴散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2 朱莉;金融全球化與我國金融風險的防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3 許文彬;金融風險的經濟學分析[D];廈門大學;2001年
4 劉靜;試論轉型時期我國金融風險及控制手段[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郭紅霞;金融風險監(jiān)測預警機制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0年
6 劉丹娜;金融風險財政化的法律規(guī)制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7 張晉偉;中國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6年
8 黎昌貴;我國農村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9 彭琳;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宋廣盛;當前我國主要的金融風險與控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434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54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