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研究 ——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查
發(fā)布時間:2020-12-17 16:08
族際通婚發(fā)生在兩個不同種屬群體成員之間,是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被視為民族關系的“晴雨表”,測度民族融合的重要指標,對多民族國家的和諧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外學者對族際通婚研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而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更是非常有限。為此,我們需要在宏觀的社會背景下,通過一些具體的個案分析,以揭示現(xiàn)代社會大量族際通婚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及其對個人、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促進族際通婚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湖南維吾爾族長期以來實行族際通婚,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與當?shù)鼗刈宓耐ɑ槁食氏陆第厔?而與漢族的通婚比率卻大幅提高,維漢通婚規(guī)模不斷擴大。要深入探究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條件及其背后的意義,離不開對變遷要素的關注和理解。布迪厄的實踐理論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對立,實現(xiàn)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對回維村維吾爾族的通婚現(xiàn)象具有強勁的解釋力度。筆者力圖結合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分析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并從中找到答案。在不斷變遷的社會環(huán)境下,當?shù)鼐S吾爾族的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現(xiàn)象是在現(xiàn)階段的場域、慣習、資本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場域是族際通婚實踐得以開展的...
【文章來源】:中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2 文獻綜述
1.2.1 關于婚姻研究的文獻綜述
1.2.2 關于族際通婚研究的文獻綜述
1.2.3 關于湖南維吾爾族及其族際通婚研究的文獻綜述
1.2.4 文獻評述
1.3 理論與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論工具:布迪厄的實踐理論
1.3.3 研究方法
1.3.4 調查的實施
第二章 實踐空間與行動主體
2.1 實踐空間
2.1.1 桃源楓樹
2.1.2 回維村
2.2 行動主體
2.2.1 湖南維吾爾族
2.2.2 回維村民眾
2.3 回維村維吾爾族的日常生活實踐
2.3.1 生存實踐
2.3.2 文化實踐
第三章 維吾爾族的族際通婚實踐
3.1 解放前的族際通婚實踐
3.2 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的族際通婚實踐
3.3 改革開放后的族際通婚實踐
第四章 族際通婚實踐何以可能
4.1 場域:族際通婚實踐的空間
4.1.1 生存空間的斗爭
4.1.2 民族關系狀況
4.2 慣習:族際通婚實踐的邏輯
4.2.1 慣習的重塑
4.2.2 婚姻策略的調整
4.3 資本:族際通婚實踐的工具
4.3.1 文化資本
4.3.2 經(jīng)濟資本
4.3.3 象征資本
4.4 三者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使通婚實踐得以可能
第五章 族際通婚實踐的功能探討
5.1 社會關系的發(fā)展
5.1.1 人際網(wǎng)絡的延展
5.1.2 民族關系的融洽
5.2 民族人口的再生產(chǎn)
5.2.1 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
5.2.2 人口素質的提高
5.3 文化傳承的機遇和挑戰(zhàn)
5.3.1 文化傳承的機遇
5.3.2 文化傳承的挑戰(zhàn)
第六章 發(fā)現(xiàn)與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訪談提綱
附錄二: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調查問卷
致謝
主要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與民族關系——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查[J]. 楊成勝,李麗. 民族論壇. 2011(03)
[2]湖南維吾爾族村落的族際通婚調查[J]. 黃麗,劉冰清. 懷化學院學報. 2010(09)
[3]族際通婚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以貴德縣加莫臺村為個案[J]. 李麗琴.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4]人口流動對族際通婚的影響——以大理州白塔村為例[J]. 李繼萍.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09(11)
[5]農區(qū)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際通婚及其演變——以煙臺營子村為個案[J]. 王志清.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6]通婚圈研究綜述——以社會學、人類學學科為視野的討論[J]. 周賢潤. 法制與社會. 2009(25)
[7]從《詩經(jīng)》看上古時期的族際融合[J]. 李福,崔亞虹.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 2009(04)
[8]論武陵地區(qū)歷史上的族際通婚[J]. 王平.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5)
[9]從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看族際通婚夫婦的婚齡、生育數(shù)及其子女的民族選擇[J]. 郭志剛,李睿. 社會學研究. 2008(05)
[10]讀《翦氏族志》,探湖南維吾爾族的通婚狀況[J]. 黃麗.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本文編號:2922316
【文章來源】:中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2 文獻綜述
1.2.1 關于婚姻研究的文獻綜述
1.2.2 關于族際通婚研究的文獻綜述
1.2.3 關于湖南維吾爾族及其族際通婚研究的文獻綜述
1.2.4 文獻評述
1.3 理論與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論工具:布迪厄的實踐理論
1.3.3 研究方法
1.3.4 調查的實施
第二章 實踐空間與行動主體
2.1 實踐空間
2.1.1 桃源楓樹
2.1.2 回維村
2.2 行動主體
2.2.1 湖南維吾爾族
2.2.2 回維村民眾
2.3 回維村維吾爾族的日常生活實踐
2.3.1 生存實踐
2.3.2 文化實踐
第三章 維吾爾族的族際通婚實踐
3.1 解放前的族際通婚實踐
3.2 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的族際通婚實踐
3.3 改革開放后的族際通婚實踐
第四章 族際通婚實踐何以可能
4.1 場域:族際通婚實踐的空間
4.1.1 生存空間的斗爭
4.1.2 民族關系狀況
4.2 慣習:族際通婚實踐的邏輯
4.2.1 慣習的重塑
4.2.2 婚姻策略的調整
4.3 資本:族際通婚實踐的工具
4.3.1 文化資本
4.3.2 經(jīng)濟資本
4.3.3 象征資本
4.4 三者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使通婚實踐得以可能
第五章 族際通婚實踐的功能探討
5.1 社會關系的發(fā)展
5.1.1 人際網(wǎng)絡的延展
5.1.2 民族關系的融洽
5.2 民族人口的再生產(chǎn)
5.2.1 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
5.2.2 人口素質的提高
5.3 文化傳承的機遇和挑戰(zhàn)
5.3.1 文化傳承的機遇
5.3.2 文化傳承的挑戰(zhàn)
第六章 發(fā)現(xiàn)與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訪談提綱
附錄二: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調查問卷
致謝
主要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與民族關系——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查[J]. 楊成勝,李麗. 民族論壇. 2011(03)
[2]湖南維吾爾族村落的族際通婚調查[J]. 黃麗,劉冰清. 懷化學院學報. 2010(09)
[3]族際通婚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以貴德縣加莫臺村為個案[J]. 李麗琴.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4]人口流動對族際通婚的影響——以大理州白塔村為例[J]. 李繼萍.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09(11)
[5]農區(qū)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際通婚及其演變——以煙臺營子村為個案[J]. 王志清.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6]通婚圈研究綜述——以社會學、人類學學科為視野的討論[J]. 周賢潤. 法制與社會. 2009(25)
[7]從《詩經(jīng)》看上古時期的族際融合[J]. 李福,崔亞虹.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 2009(04)
[8]論武陵地區(qū)歷史上的族際通婚[J]. 王平.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5)
[9]從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看族際通婚夫婦的婚齡、生育數(shù)及其子女的民族選擇[J]. 郭志剛,李睿. 社會學研究. 2008(05)
[10]讀《翦氏族志》,探湖南維吾爾族的通婚狀況[J]. 黃麗.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3)
本文編號:29223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922316.html